亲子户外运动----孩子的成长计划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户外活动不重要,孩子学了一首儿歌、认了某个字、会了某个技能,这些显而易见的“能力”是家长们追捧的教育效果,而面对户外运动这样很难立即体现效果的活动自然就可做可不做了,没有列入孩子们的成长计划之中去。孩子们怕吹风、怕天气变化,面对大自然家长们采取的是包裹住孩子,而不是让孩子的身体去接受大自然、适应大自然。我曾听中国体操队的主教练黄玉斌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因为是在八月间举办,那时正是“秋老虎”反扑的时候,室外与室内温差很大,运动员从户外进入体育馆时很容易感冒。为了让运动员们在比赛的时候不会感冒,他们让运动员先在100度的桑拿房里蒸,然后迅速出来跳进水池子里,这就相当于把铁棒烧红了放进水里激是一个道理。运动员们正是在这极端冷热的环境中练就了铁打的身体,他们全体队员在奥运会中没有一个人感冒。老话说得好,经风雨,见世面,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身体的适应能力是可以练出来的。
教育游戏化的益处
1成就体验
游戏中总是不停涌现出一个个亟待你解决的问题,玩家必须用十二分的专注,才有可能完成。而游戏的快感也正是来源于这些挑战。每完成一个任务,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兴奋体验。
而在学习中,我们总是只针对孩子出现错误的地方一再分析,而对孩子正确的地方却常常忽略不计,导致成就感缺失。
在未来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自己总结、体验、享受成功的经验也是很重要的。
2即时反馈
游戏中对成功的挑战必须马上给出积极回报,这个回报越是快速、清晰、稳定,玩家对挑战的预期结果就越是明确,挑战的动力也就越大。
大家直接抢玩具,看得见摸得着,就比虚无缥缈的“谁憋得久就给谁一个好玩的”要好得多。
所以,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即时的回馈就很重要,Zui近的翻转课堂的尝试,正是关注到了即时反馈的力量。
3社交认可
游戏中获得的回报之价值,必须通过社会化的方式肯定和强化。如果给孩子们一些时间可以一起玩耍、交换这些刚抢到的玩具,就会更加事半功倍。
让孩子在学习中能够分享自己的心得,一起来探讨学习的方法,并能互相认可,这会有效地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动力。
一句话,其实学习可以变得很快乐。
树掏鸟窝摘野果,下水抓大鱼捕小虾……这是很多成年人的童年记忆。但现在的“00后”们每天接触电视、网络,户外活动时间太少了。为转移孩子们的目光,让他们走出家门,英国民间机构“国民信托”邀请了1700多个12岁以下的英国孩子,请他们列出自己心中Zui喜欢的户外活动,综合整理成一份“12岁前必须完成的50项户外活动单”。约三分之一的孩子将“长途骑行”列为Zui喜欢的户外活动,其他较受欢迎的户外活动包括岩洞探险、观鸟、爬树、野营等……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孩子们并非对户外活动不感兴趣……
实例讲解
女儿在美国的半年小学生活,无论数学还是语言,她都学得兴味盎然,像游戏打怪一样完成一项项任务。尽管每天的作业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又是查资料,又是建模型,但孩子从不觉得辛苦,甚至不认为是作业。而回到中国,上了五年小学,基本看不到孩子兴高采烈做作业的情形,也很少看到孩子做出一道难题的那种兴奋劲儿。比起随年级提升日益增加的作业量,孩子这种消极的学习状态才是我Zui担心的。
如何让孩子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也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有什么比快乐更能激励大家坚持的呢?
孩子玩游戏就从来不需要成人逼迫,他们会自己想尽办法找时间、找地方、创造条件来玩,因为游戏让他们快乐。
如果学习也能变得像游戏一样好玩,那还需要大人“看着”吗?
Zui近在国际教育界开始传播“游戏化”理念,主张用游戏的设计要素来实现非游戏的目标,这种方法在教育中大有用武之地。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方法,让学习变得更有趣,让孩子在学习时像玩游戏一样因为快乐而专注、兴奋,在快乐中学习,这是才是未来改革的重点目标。
当然,这样的转变实际上是非常需要专项技能和专业智慧的,它没有统一的一套模式,但是有一些游戏中的原则性设计要素可资借鉴,在此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