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持续优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管理框架。2025年1月发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修订版及配套文件,进一步强化了对三类医疗器械(高风险器械)的监管要求,同时通过优化审评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等措施,推动创新产品加速上市。
二、核心法规更新内容临床试验审批要求
适用范围: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需经NMPA批准,尤其针对“采用全新设计、材料或机理,或适用于全新适用范围,且对人体具有较高风险”的产品。
审批时限:临床试验审批时限由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工作日,显著提升审评效率。
临床试验机构管理
机构资质:临床试验机构需具备相应条件,并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卫生主管部门的联合评价。
能力建设:临床试验条件和能力评价纳入医疗机构等级评审,鼓励开展创新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受试者权益保障
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内容需全面、通俗易懂,弱势群体需独立监护人公证,确保受试者充分理解试验风险与权益。
伦理审查:伦理委员会组成需包括院外人员、法律人士,避免利益冲突,保障审查独立性。
数据管理与质量要求
数据记录:采用电子数据采集(EDC)系统,实现数据实时记录与自动校验,确保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存证:关键文件(如知情同意书)需通过技术固化,防止篡改争议。
数据监查:设立数据监查委员会(DMC),定期评估试验安全性与有效性,必要时调整方案。
风险控制与应急管理
不良事件处理:针对严重不良事件(SAE),需建立快速响应机制,24小时内上报,并由独立数据和安全监察委员会(B)定期审查。
动态监控: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定期更新知情同意流程,培训研究人员识别和处理SAE。
真实世界证据的应用
数据来源:临床试验数据可结合临床文献、真实世界数据(RWD),为器械评价提供更全面的证据支持。
适用场景:RWD可用于支持产品说明书修改、罕见病器械评价、上市后监测等场景。
三、法规更新对三类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影响提升审评效率,加速创新产品上市
审批时限缩短、审评流程优化,为创新医疗器械提供了更快的上市通道。例如,创新医疗器械审批时限从180天缩短至72天。
强化受试者保护,降低伦理风险
通过严格的伦理审查要求、知情同意规范,确保受试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减少试验过程中的伦理争议。
推动数据质量提升,保障试验可靠性
EDC系统、存证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为试验结果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加强风险控制,保障产品安全性
通过DMC、B等机制,实现对试验风险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确保产品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
四、企业应对策略提前规划临床试验方案
根据法规要求,设计科学、合规的试验方案,明确主要评价指标、样本量计算方法等关键要素。
加强与临床试验机构的合作
选择具备资质的机构,共同推进试验进展,确保试验质量。
优化数据管理体系
部署EDC系统,建立数据监查机制,确保数据符合ALCOA+标准(可归因、易读、同步、原始、准确、完整、一致、持久、可获得)。
强化风险控制与应急管理
制定SAE处理预案,建立动态监控机制,及时应对试验过程中的风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