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医疗器械临床评价
同品种临床评价路径:真实世界数据可作为同品种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的重要来源,确认产品在常规临床实践中的安全有效性,识别潜在风险,明确佳使用人群,为申报产品的上市前风险/收益评价提供信息。
补充注册申报证据:在部分医疗器械尚未实现全球同步上市的情况下,注册申请人可收集已上市国家或地区的真实世界数据,作为已有临床证据的补充,支持在中国的注册申报,避免重复开展临床试验。
特许使用器械的注册支持:临床急需进口医疗器械在国内特许使用中产生的真实世界数据,经过严格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可用于支持产品注册,作为已有证据的补充。
作为单组试验的外部对照
在单组临床试验设计中,可从质量可控的真实世界数据库中提取与试验组具有可比性的病例及其临床数据,作为外部对照,以评估医疗器械的疗效和安全性。
支持产品说明书修改
医疗器械上市后的真实世界证据可用于支持修改说明书中产品的临床价值,例如通过构建生理参数和功能指标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因果推断,修改产品的临床价值描述。
支持附带条件批准产品的上市后研究
对用于治疗罕见病、严重危及生命且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的医疗器械,附带条件批准上市后,可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开展上市后研究,以支持注册证载明事项的完成。
评估高风险植入物的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高风险植入物等医疗器械在上市前临床评价中难以确认远期疗效和风险,可利用真实世界数据进行上市后研究,评估产品的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支持罕见病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评价
真实世界数据可用于支持治疗罕见病的医疗器械快速上市,例如作为单组试验的外部对照或构建目标值,并在附带条件批准后用于确认产品的有效性和风险。
上市后监测
真实世界数据在上市后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收集不良事件信号,开展归因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已上市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促进产品改进。
二、真实世界证据面临的挑战数据质量与标准化
真实世界数据可能存在质量不一致、偏倚和缺失等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数据清洗和处理。此外,数据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也是一大挑战,不同来源的数据格式和定义可能存在差异。
偏倚与混杂因素控制
真实世界研究通常为观察性研究,存在未识别的偏倚、不完整数据集、分类错误和记录连锁错误等缺陷。需要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分层分析、多变量回归模型、倾向性评分分析等)来控制混杂因素。
伦理与隐私保护
真实世界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涉及患者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需要严格遵守伦理原则,确保患者知情同意,并采取加密技术保护个人信息。
监管认可与指南缺乏
尽管真实世界证据在医疗器械监管决策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但全球范围内监管机构对其认可程度和指南仍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统一标准和规范。
技术与工具不足
真实世界数据的分析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工具支持,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但目前相关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仍不够成熟。
多方协作难度大
真实世界研究需要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企业、科研院所、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监管部门等多方协作,但各方在利益诉求、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