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若要申请HACCP认证,需满足一定条件。产品生产企业应为有明确法人地位的实体,需取得国家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或有关机构注册登记的法人资格(或其组成部分),还应取得相关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文件(如QS生产许可证等),企业生产的产品应有注册商标,且产品质量稳定,能够进行批量生产。
B.评分要素:1.HACCP计划的有效性:评估HACCP计划是否符合国家、地区或国际的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判断其是否适用于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特点,能否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危害,以及关键控制点(CCP)的设置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控制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
2.HACCP计划的实施情况:关注记录和文件的完整性,评估企业是否有有效的监视和测量程序,包括关键控制点的监控、测量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等;当关键控制点偏离关键限值时,企业是否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生产过程恢复控制。
3.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估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善,能否支持HACCP计划的有效实施;检查企业是否有有效的内部审核程序,定期对HACCP计划和实施情况进行审核。
4.其他相关因素:评估企业是否对员工进行了HACCP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员工是否了解HACCP计划的要求和操作方法;检查企业是否与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了有效的合作关系,是否对供应商进行了评估和管理,以确保原材料的安全和质量;评估企业是否有持续改进的机制,能否不断优化HACCP计划,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1.申请阶段: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规定提出认证申请,填写《HACCP体系认证申请书》。认证机构会对申请企业所递交的资料进行初步审核,以决定是否受理其认证申请。若资料初审可接受,双方会签订认证合同。
2.资料技术审核阶段:认证机构组建审核小组,进入资料技术审核阶段。审核内容主要关注文件的符合性、系统性、充分性、适宜性和协调性。
3.现场审核阶段:这是HACCP认证的核心环节,分为初次审核和监督审核两个阶段。
初次审核: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收集关于认证委托人的HACCP体系范围、过程和场所的必要信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和遵守情况,还会初步评价认证委托人厂区环境、厂房及设施、设备、人员、卫生管理等是否符合相对应的良好生产/卫生规范的要求,了解认证委托人对认证标准要求的理解,评审其HACCP体系文件和食品安全方针的适宜性。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审核的基础上,了解认证委托人的HACCP体系和现场运作,评价其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运作场所和现场的具体情况及体系的实施程度。
监督审核:第一次监督审核在初次认证证书签发日起12个月内进行,第二次监督审核在下一年度进行,且两次监督审核的时间间隔不得超过15个月。监督审核的内容包括与HACCP体系有关的变更、重要原辅料及产品的安全性状况、持续的运作控制等。
4.审核报告与结论:审核组通过现场观察、记录审查、提问抽查等方法进行现场审核,并提出评审意见,归结审核证据,沟通审核结果,并编写认证审核报告。根据审核情况,审核结论可能包括推荐认证通过、推迟认证通过或不推荐认证通过三种情况。
5.获证后监督:在获得认证后,认证机构还会对获证企业进行监督审核,通常是半年一次,以确保企业持续实施HACCP体系。
B.在HACCP体系中,危害分析与控制流程是核心环节,具体步骤包括:
1.危害分析:对食品生产从原料采购、加工、包装、储存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危害,主要包括生物性危害(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化学性危害(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食品添加剂滥用)和物理性危害(如金属碎片、玻璃渣、石头等)。
2.确定关键控制点(CCP):根据危害分析的结果,确定能够控制或消除显著危害的关键环节,如原材料接收、加工过程中的特定步骤、包装环节等。
3.建立关键限值:为每个关键控制点设定可接受的限值,这些限值是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如烹饪温度需达到70℃以上,持续时间不少于15秒,以保证杀灭有害微生物。
4.监控关键控制点:制定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的程序,包括监控的方法、频率、人员等,通过持续或定期的监测,确保关键控制点处于控制之下。
5.采取纠正措施:当监控结果表明关键控制点失控时,即关键限值被突破时,应立即采取纠正措施,使生产过程恢复控制。纠正措施应具体、可行,并记录实施情况。
6.建立验证程序:定期对HACCP体系进行验证,确保其有效性和持续适用性。验证内容包括确认危害分析的准确性、关键控制点的有效性、监控程序的执行情况等。
7.建立记录保持程序:对HACCP体系运行过程中的所有记录进行保存,包括危害分析记录、关键控制点监控记录、纠正措施记录、验证记录等。这些记录是证明HACCP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在出现问题时进行追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