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拓的生活体验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教育,实际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劳动教育引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星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认为人们获得知识的根部途径是亲身实践,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把体验教育作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基本途径写入《若干意见》,成为党和国家倡导的以实践育人的主要活动之一,对体验教育提出来更高的要求。
生活体验教育把学生们从书本中、课桌里的狭隘封闭的领域中解脱出来,将“鸟儿”从“笼子里”放到“林子中”去。让学生走进基地,了解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生活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正确的劳动观,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军拓教育军训给企业的改变
铸造一支的团队 。一个企业一定是一个团队,而企业的成败也更多的取决于这支团队的战斗力。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团队作战的时代早已来临。而将才、帅才的区别也在于你能否训练和糅合一支强大的团队。
形成有效的沟通。在共同的训练中,教练将无数次的传达训练的指令,而学员也将无数次的依据教练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的默契。教官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会使学员立刻明白教官是什么意思,学员也会马上做出正确的动作反应。而学员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也会使教官明白这个学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学员是什么样的心态。这就跟企业的领导在随时向下属发出指令,而下属需要随时与上级保持良好的共同是一样的,但往往企业未经过训练时的沟通又变的异常的艰难。很多领导都觉得下属不敢与自己面对面的交流,自己的吩咐经常不被下属所领悟。所以要想企业的共同顺畅,企业的军训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军训的历史
“军训”Zui早可追溯至夏商时期的奴隶社会,以后各朝代都有过对学生实施军训的记载。
据记载,在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对军事训练日益重视,除了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1]
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西周的大学,以习武为主,教师一般由军官担任。军训主要内容为习射,即学射箭,加驾驭五种战车的方法等。这是我国古代Zui早对学生进行军训的记载,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其中的射、御,即为古代的军训,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
《周礼·保氏》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是我国Zui早有关“学生军训”的文字记载。被后世尊为教育家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甚至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孔子指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把军事训练和教育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由于学校实施文武并重的教育,所教学生大多文武双全。例如,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文武兼备者有72人。那时,人们都把军事技能的高下,视为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志,所谓“射御足力则贤”(《国语晋语》)。
春秋时期,对广大“亦兵亦农”的普通国人来说,更主要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是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的。除此之外,排演战斗舞蹈(“武舞”),也是春秋时期列国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参加武舞的人员,一般都手持戈盾,模拟作战的基本动作,既用来激励舞者本人和旁观者的战斗激情和尚武精神,又促使参加舞蹈者熟悉作战动作的要领,为实战作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