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江湖中,价格战从未停歇。从618到双11,从直播间秒杀到百亿补贴,低价成为引流利器,但背后却是品牌方难以言说的痛——经销商窜货、商家恶意竞争、假货浑水摸鱼,价格体系一旦崩塌,品牌溢价将荡然无存。如何在这场乱价漩涡中稳住阵脚?
一、淘宝控价:玩转阿里知识产权平台的“游戏规则”
1.投诉前必做“功课”
登录阿里知识产权平台,需提前备案商标证、专利证书、作品登记证等资质。注意:商标需为R标且涵盖当前投诉类目,否则系统将自动驳回。例如,某美妆品牌曾因未备案第3类商标,导致投诉化妆品类目链接失败。
2.投诉类型“精准匹配”
针对不同违规场景选择对应投诉入口:
(1)盗图投诉:需上传原图+花絮图+套图花絮图,图片大小不超过20M,且EXIF信息需完整;
(2)假货投诉:需提供对比报告+进货凭证+鉴定证明,建议选择“真假对比”理由,处理周期仅3-5个工作日;
(3)专利投诉:需提交专利评价报告,实用新型专利需附专利权评价报告,否则可能被认定为“专利不稳定”。
3.避免“投诉滥用”红线
阿里平台对投诉成功率有考核,若30天内投诉成立率低于60%,账号将被限权。某家电品牌曾因误投同行链接,导致投诉成立率骤降,后续维权处处受限。
二、拼多多控价:用好“闪电战”与“持久战”组合拳
1.知识产权投诉“三板斧”
(1)商标侵权:针对擅自使用品牌LOGO的商品标题/主图,提交商标证+使用证据,平台通常24小时内处理;
(2)版权投诉:若商家盗用品牌官网/宣传视频,可上传作品登记证+原创证明,某服装品牌曾通过此方式下架500+条侵权链接;
(3)专利投诉:需注意拼多多要求专利权人需为投诉主体,若为授权使用,需提供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证明。
2.神秘采购“实锤取证”
对顽固低价链接,可发起“神秘采购”:通过平台指定鉴定机构购买商品,出具假货鉴定报告后发起投诉。某汽车配件品牌曾通过此方式,成功打击月销过万的仿冒店铺。
3.渠道管控“釜底抽薪”
要求经销商缴纳保证金+签署《价格承诺书》,并在拼多多后台设置“渠道授权码”,消费者扫码可验证货源。某食品品牌实施后,非授权商家占比从42%降至11%。
三、京东控价:慎用“假货投诉”,巧用“价格管控”
1.假货投诉“双刃剑”
京东对假货投诉审核极为严格,若无法提供“假一赔十”承诺函+品牌方盖章鉴定报告,很可能被驳回。更关键的是,一旦投诉失败,商家可反向投诉品牌方“恶意竞争”,某3C品牌曾因此被平台处罚。
2.价格管控“曲线救国”
(1)利用“价格保护”规则:在京东后台设置“价格监控”,对低于限价的商品自动拦截;
(2)发起“价格举报”:针对未授权商家,可提交进货价+建议零售价,要求平台介入调价;
(3)签约“京东自营”:通过自营渠道掌握定价权,某家电品牌自营店占比提升后,全平台价格波动幅度收窄37%。
3.法律手段“威慑”
对严重乱价商家,可发送律师函+起诉,某运动品牌曾通过诉讼迫使一家TOP商家赔偿50万元,并签署3年不乱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