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投稿,我可真是有一肚子的话想倒。想当年我刚开始琢磨着写点东西,想着能不能发表出去,那会儿真是两眼一抹黑,纯粹是瞎猫碰死耗子,碰运气。
我的投稿“黑历史”与摸索早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啥叫“目标期刊”。我就是写完了,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然后就上网一通乱搜,看到哪个杂志或者平台名字顺眼,就咔嚓一下把稿子邮件发出去了。结果?大部分都是石沉大海,连个响儿都没有。偶尔收到个回复,也是冷冰冰的“稿件与本刊风格不符”,把我给郁闷的。
后来吃亏多了,我就琢磨,这不行,肯定有啥门道。我就开始学乖了。
第一步:先“侦查敌情”——了解你要投给谁我开始不再盲目海投了。我会先花时间去研究那些我想投稿的平台或者期刊。具体怎么做?
看它们平时都发些啥文章:这是重要的。看看人家都喜欢什么类型的文章,是干货满满的技术文,还是轻松幽默的生活感悟?是长篇大论,还是短小精悍?风格、主题、篇幅,这些都得摸清楚。我那会儿就找了好几本我想投的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个遍,把人家栏目设置、文章风格都记在小本本上。
研究“投稿须知”或“作者指南”:这玩意儿太重要了!很多平台都会写清楚他们要什么样的稿子,字数要求多少,格式有什么特别规定,用什么邮箱投稿,甚至文件名怎么写。以前我老忽略这个,后来发现,严格按照人家的要求来,至少能保证你的稿子不会因为格式问题被直接pass掉。
看看作者都是些什么“背景”:这点有点“功利”,但有时候也挺现实。有些比较的期刊,可能更倾向于有一定职称或者学历的作者。这也不是的,好文章还是硬道理,但了解一下总没坏处,能帮你更准确地定位。
第二步:对症下药——按人家的“口味”调整稿子了解清楚对方想要啥之后,就得回头看自己的稿子了。我通常会做这么几件事:
内容匹配:我的文章主题跟人家平台的定位搭不搭?是不是人家读者群会感兴趣的内容?如果差得太远,那可能就得考虑换个地方投,或者看看能不能调整文章的角度,往人家的方向上靠一靠。
风格调整:如果我写的是个特别严肃的话题,但想投的平台风格比较活泼,那我可能就会在语言表达上做些调整,加点趣味性,或者换种更通俗易懂的说法。千万别觉得自己的文章是完美的,不需要改动。适当的调整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它。
格式规范:这个前面提到了,字体、字号、行间距、参考文献格式(如果有的话),都得按照人家的要求来。我曾经因为图片没按要求处理,被编辑打回来修改,折腾了好几趟。
第三步:耐心等待与平常心稿子投出去了,接下来就是等待。这个过程有时候挺磨人的。我一开始特别焦虑,天天刷邮箱。后来发现,急也没用。一般期刊或平台都有自己的审稿周期,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甚至半年都有可能。人家编辑老师也很忙,稿子那么多,得一篇篇看。
我学会了:
了解大致的审稿周期:有些平台会在“投稿须知”里说明,或者你可以根据以往发表文章的时间推断一下。
不要短期内反复催促:除非过了人家承诺的周期太久,否则频繁催稿可能会给编辑留下不好的印象。我一般会等上至少一个月(如果没明确说明周期的话),再考虑发邮件礼貌地询问一下进度。
准备好接受任何结果:被拒稿是家常便饭,真的。我收到的拒稿信比录用通知多得多。一开始会很失落,但后来就想通了,拒稿不代表你的文章一无是处,可能只是不适合这个平台,或者这回没能打动编辑。重要的是从拒稿中学到东西,比如看看有没有审稿意见,然后修改,再投给其他更合适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一篇稿子投出去,等了三个月杳无音信,我以为黄了。结果第四个月突然收到录用通知,还给了些修改意见。耐心真的很重要。
的小总结我这投稿之路就是从一开始的“莽撞”到后来的“精打细算”。核心就是:知己知彼,投其所好。多看,多学,多琢磨,别怕麻烦,也别怕被拒。每次投稿,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次学习和进步的机会。我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虽然现在也不能保证百发百中,但至少比以前心里有谱多了。希望我这点小经验,能给同样在投稿路上摸索的朋友们一点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