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FGB测试全称《德国食品、烟草制品及日用品法》(Lebensmittel-,Bedarfsgegenstände-undFuttermittelgesetzbuch),是德国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强制性安全评估体系。其核心是检测材料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是否释放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塑化剂等),确保消费者健康与食品安全。通过测试的产品可标注“刀叉”标志,成为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
测试涵盖哪些内容?
LFGB测试以“迁移风险”为核心,覆盖四大关键项目:
化学安全性:检测铅、镉等重金属,以及塑化剂、偶氮染料等有害物质析出量;
感官测试:评估材料是否导致食品产生异味或异常味道(如塑料制品高温下的刺激性气味);
物理稳定性:模拟高温、酸碱环境,测试材料结构变化对安全性的影响;
微生物检测:防止细菌滋生导致食品腐败。
哪些产品必须做LFGB测试?
直接接触类:餐具(刀叉、保鲜盒)、厨具(锅具、烘焙模具)、食品包装(保鲜膜、罐头瓶);
间接接触类:厨房电器(电饭煲、咖啡机)的密封圈、涂层等部件;
新兴材料:硅胶制品、特氟龙涂层等。
企业常见误区
误区1:“非危险材料无需测试”——实际上,所有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包括塑料、陶瓷、涂层)均需符合LFGB标准;
误区2:“报告终身有效”——材料配方变更或法规更新(如SVHC清单扩增)需重新检测;
误区3:“自行编写节省成本”——错误的安全声明可能导致欧盟海关扣货或Zui高4%年营业额罚款。
认证流程与价值
申请:提供样品及成分说明,匹配检测项目(如塑料需细分PP、PE等材质);
实验室检测:通过CMA/CNAS资质机构完成迁移测试与感官评估;
发证:符合标准后颁发带“刀叉”标志的LFGB证书,有效期通常为3年。通过认证不仅能规避欧盟市场准入风险,更能以“安全背书”提升产品溢价空间,例如带LFGB标识的硅胶餐具售价可提高20%以上。
LFGB测试作为德国食品接触材料的强制性认证,其费用与周期直接影响企业出口效率。根据2025年行业数据,金属、陶瓷类产品单材质检测费用约1000-2000元/组,塑料、涂层等非金属材料因需检测邻苯二甲酸盐、双酚A等物质,费用高达3000-5000元/组。若产品含多材质混合(如带硅胶密封圈的保温杯),整机打包检测可优化成本,综合费用约2000-4000元。
常规周期为5-7个工作日,但复杂产品或超标整改可能延长至10-15天。需重点关注三大核心变量:
材质拆分逻辑:金属与非金属需单独检测(如不锈钢锅需测重金属迁移,塑料手柄需测塑化剂),每增加1种材料成本递增30%-50%;
测试项目差异:塑料制品需全面迁移测试+感官评定,带涂层产品(如不粘锅)需额外检测PFOA、铬溶出量,周期延长3-5天;
法规更新风险:2025年SVHC清单增至247项,新增物质需补测,费用增加500-800元/项。
企业高频问题解答:
为何费用差异大?塑料制品需执行欧盟(EU)10/2011全面迁移测试,50℃橄榄油浸泡10天等高难度实验推高成本;
证书是否永 久有效?LFGB证书无固定有效期,但若产品配方变更或德国BFR发布新限值要求(如2024年修订重金属迁移标准),需重新送检;
如何缩短周期?提前提供BOM表及预检样品,优先选择CNAS/CMA资质实验室,采用“化学测试+供应链声明”组合方案可节省20%时间。
降本增效策略:
金属类产品可豁免部分迁移测试,均价较非金属低40%;
自主编写非危险品MSDS,但需符合DIN10955感官测试标准,避免海关扣货;
利用“预审机制”筛查高风险物质,减少返工率,整批送检可降低单件成本。
一、核心操作流程
材料预审:拆分产品材质(金属/塑料/硅胶等),提交完整技术文档(含CAS号、配方表),需适配目标市场法规(如德国BFR标准)。
实验室送检:选择CNAS/CMA双资质机构,重点检测重金属迁移、可转移成分及感官测试(气味/味道转移)。
报告优化:匹配SCIP通报编号,同步整合供应链追溯文件(如原材料检测报告)。
认证签发:通过审核后获取“刀叉”标识证书,需标注欧盟授权代表信息。
二、四大避坑要点
资质陷阱:警惕低价机构,优先选择具备ISO17025认证的实验室;
样品真实性:塑料制品需提供完整BOM表,隐瞒增塑剂成分将导致报告失效;
动态合规:SVHC清单每半年更新,需建立材料数据库实时追踪(如2025年新增邻苯二甲酸酯管控);
文件闭环:检测报告需搭配符合性声明(DoC),技术文件至少保留10年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