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度测试:测量三个安全带织带的宽度,条件为相对湿度48% - 67%,温度23°C ±2°C。Type 1织带测量时张力不超过22N,Type 2织带测量时张力为9786N ±450N。
抗拉强度测试:将织带置于测试机中,使用符合ASTM E4–79标准的设备,配备直径51 - 102mm的分体鼓式夹具。测试机的夹具分离速度为51 - 102mm/min,夹具中心初始距离为102 - 254mm。持续均匀拉伸织带直至断裂,记录断裂强度,要求不低于标准规定的Zui小值。
伸长率测试:在抗拉强度测试过程中,当织带受力达到标准规定的值时,使用伸长计测量织带的伸长量。伸长率计算到Zui近的0.5%,要求不超过标准规定的Zui大值。
耐磨性测试:将织带固定在测试装置上,一端连接2.35kg ±0.05kg的重物(儿童约束系统用织带为1.5kg ±0.05kg),另一端连接行程为330mm的往复鼓。织带在六角形磨擦棒上往复运动5000次(2500个循环),速度为60 ±2次/min(30 ±1个循环/min)。测试后,按照抗拉强度测试方法测量织带的抗拉强度,计算磨损前后抗拉强度的保留百分比。
耐光性测试:将至少508mm长的织带垂直悬挂在符合ASTM G23–81标准的碳弧灯老化试验装置内,使用特定的滤光片。在无水喷淋、空气温度60°C ±2°C的条件下,暴露100小时。之后,按照抗拉强度测试方法测量织带的抗拉强度,计算暴露前后抗拉强度的保留百分比,并使用几何灰度尺评估织带的颜色保持情况。
耐微生物性测试:将至少508mm长的织带按照AATCC Test Method 381的附录A(1)和(2)进行预处理,然后进行“土壤埋藏试验”。埋藏2周后,清洗、干燥并按照抗拉强度测试方法测量织带的抗拉强度,计算暴露前后抗拉强度的保留百分比。对于本身具有抗微生物性的织带,可免做此测试。
二、Hardware(硬件)测试耐腐蚀性测试:按照ASTM B117–73标准进行盐雾(雾)测试。对于靠近地板的连接硬件,测试周期为50小时,分为两个24小时的盐雾暴露期,中间间隔1小时干燥期;对于其他硬件,测试周期为25小时,包括一个24小时的盐雾暴露期和1小时干燥期。测试后,检查连接硬件是否有铁锈腐蚀,其他硬件是否有铁或非铁腐蚀,这些腐蚀是否会转移到使用者或其衣物上。
耐温性测试:将三个具有塑料或非金属硬件或卷收器的安全带组件置于ASTM D756–78标准规定的条件下。测试期间,扣具应处于解锁状态,卷收器应完全收回。测试后,使用这些硬件部件进行S4.3和S4.4中适用的所有测试。
连接硬件测试:
连接螺栓测试:按照图3所示的方法测试用于将安全带组件的盆骨约束部分固定到机动车上的连接螺栓。将载荷以45°角施加到螺栓轴线上,通过安全带组件的连接硬件或模拟装置将螺栓固定到带有标准螺纹孔的硬钢板上。螺栓应安装到位,露出两圈完整螺纹。对每个安全带组件的螺栓施加适用的力。
其他连接硬件测试:对设计用于接收两条安全带组件末端的连接硬件施加26689N的拉力,模拟使用情况。测试后检查硬件是否有断裂。
单个连接钩测试:将连接钩牢固地固定,使带有锁定装置(如开口销或其他锁定装置)的保持器处于水平位置。分别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对保持器施加667N ±9N的力,并测量该力在施加点处的移动量。每个安全带组件的连接钩都应进行测试。
扣具释放力测试:
Zui大释放力测试:在完成S5.3的安全带组件测试后,对三个安全带组件进行测试,以确定扣具的Zui大释放力。在施加适用于所测试组件的力后,将力降低并保持在Type 1安全带组件的667N或Type 2安全带组件的334N。通过在典型的方向和方式上对扣具施加力来测量扣具释放力。对于按钮式释放扣具,应在距离扣具按钮开口边缘至少3mm处施加力,以产生Zui大的释放效果。对于杠杆式释放扣具,应在扣具杠杆或手指标签的中心线上施加力,以产生Zui大的释放效果。
释放力应用面积测试:测量按钮式扣具的释放力应用面积,到30mm²。将S4.3(d)中规定的圆柱体插入杠杆式释放扣具的激活部分,以确定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其他释放方式的扣具是否便于手指操作。
压缩力测试:将Type 1或Type 2安全带组件的扣具置于1779N的压缩力下,该力可以施加在与带子中心线重合的测试线上,或者施加在任何与释放机制中心相交且与带子中心线成60°角的线上。使用一个横截面直径为19mm、曲率半径为152mm的弯曲圆柱形杆施加载荷,其纵向中心线沿着测试线放置,并且其中心直接位于将要施加载荷的扣具点或扣具上方。在施加压缩力的同时,对连接的织带施加334N的拉力。对三个安全带组件的扣具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符合S4.3(d)(3)的要求。
调节力测试:对三个安全带组件的织带在扣具或其他手动调节装置(通常用于调节组件尺寸)上进行调节力测试。在没有锚定端载荷的情况下,以508mm ±50mm/min的速度拉动织带通过调节装置,并测量织带移动25mm后的Zui大力,到1N。在测量前,将织带循环拉动10次。
倾斜锁定调节测试:对具有倾斜锁定调节功能的扣具或其他手动调节装置(通常用于调节组件尺寸)进行测试。将三个扣具或装置的调节机构的基座和织带的锚定端置于相互垂直的平面上。以508mm ±50mm/min的速度拉动织带通过调节机构,同时缓慢旋转基座平面以锁定织带。当织带锁定后,继续拉动织带,直到产生至少89N的阻力。测量织带的锚定端与调节机构基座之间的锁定角度,到1°。在测量前,将织带循环拉动10次。
扣具扣舌测试:将三个安全带组件的扣具完全打开并关闭至少10次。然后将扣具牢固地夹持或紧靠在平坦表面上,以便正常移动扣具部件,但要将金属配对板(金属对金属扣具)或织带端(金属对织带扣具)从扣具中抽出。将释放机构在Zui大可能行程内移动200次,施加133N ±13N的力,速度不超过每分钟30次循环。检查扣具是否符合S4.3(g)的性能要求。对于金属对金属扣具,检查是否可以通过任何代表实际使用的技巧实现部分接合。如果可以部分接合,则确定在这种部分接合状态下的Zui大分离力。
非锁定卷收器测试:将卷收器循环操作10次,通过完全伸展和收回织带。然后将卷收器和织带垂直悬挂,并施加18N的力以伸展织带。当卷收器连接到盆骨约束装置时,将力降低到13N;当卷收器连接到上身约束装置时,将力降低到每根接触乘员肩部的织带或织带5N。通过手动旋转卷收器鼓或断开卷收器的收回机构来测量织带的剩余伸展量。对三个卷收器进行测量。检查连接到上身约束装置的卷收器的位置,以确保在使用安全带组件时卷收器的轮毂可见。
自动锁定卷收器测试:将三个卷收器以一种方式测试,以便在排除硬件或正在收回的织带的重力影响的情况下确定收回力。将织带完全从卷收器中伸展出来。在织带收回过程中,确定在75%伸展(25%收回)加减51mm范围内的平均收回力,并在同一区域内测量相邻锁定段之间的织带移动量。将带有自动锁定卷收器的上身约束装置的安全带组件安装在车辆中,并按照安装和使用说明进行测试。在车辆以24km/h或更高的速度行驶10分钟后,确定安全带组件对乘员的收回力。在车辆停止且乘员处于正常坐姿时进行测量。
紧急锁定卷收器测试:
收回力测试:将织带完全从卷收器中伸展出来,通过或穿过安装说明中指定的任何硬件或其他材料。在织带收回过程中,测量在75%伸展加减51mm范围内的Zui低收回力。
重力锁定测试:对于对车辆加速度敏感的卷收器,将卷收器旋转到与车辆安装角度大于45°的任何方向上。施加大于S5.2(j)(2)(i)中测得的Zui低力的力,以确定是否符合S4.3(j)(2)(i)(D)的要求。
动态测试:使用全量程范围为±10g的加速度计记录每个加速度脉冲,并按照SAE推荐实践J211–1修订版2003(“冲击测试仪器——第1部分——电子仪器”)中规定的实践进行处理,通道频率类别为60。将织带置于75%伸展位置,并使用位移传感器测量位移。对于S5.2(j)(2)(iii)(A)和(B)中规定的测试,0.7g的加速度脉冲应在本标准图8所示的加速度-时间走廊内。
将卷收器鼓的中心轴置于水平位置加减0.5°。在织带抽出方向上加速卷收器,并测量织带的抽出量;
将卷收器鼓的中心轴置于与水平面成45°、90°、135°和180°的角度。在织带抽出方向上加速卷收器,并测量织带的抽出量。
将卷收器鼓的中心轴置于车辆安装角度加减0.5°。在水平平面内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加速卷收器,并测量织带的抽出量;
如果卷收器不符合S4.3(j)(2)(i)(D)中的45度倾斜锁定要求,则将卷收器鼓的中心轴置于与车辆安装角度成45°、90°、135°和180°的角度,并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加速卷收器,测量织带的抽出量。
对车辆加速度敏感的卷收器测试:
对织带抽出敏感的卷收器测试:
对织带抽出敏感的卷收器低加速度测试:将卷收器在织带处于75%伸展时,施加不超过0.3g的加速度,持续时间不超过50ms,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保持加速度不超过0.3g,测量织带的抽出量。
在车辆安装角度下,水平平面内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加速;
在车辆安装角度下,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加速,同时将卷收器鼓的中心轴放置在与车辆安装角度成45°、90°、135°和180°的角度,除非卷收器在倾斜角度大于45°时因重力而锁定。
2007年2月22日之前生产的测试:将卷收器以一种方式测试,以便在排除硬件或正在收回的织带的重力影响的情况下确定收回力。将织带完全从卷收器中伸展出来,通过或穿过安装说明中指定的任何硬件或其他材料。在织带收回过程中,确定在75%伸展时的Zui低收回力。对于对织带抽出敏感的卷收器,在织带处于75%伸展时,施加3m/s²(0.3g)的加速度,持续时间不超过50ms,以确定是否符合S4.3(j)(1)(ii)的要求。将卷收器在75%伸展时施加7m/s²(0.7g)的加速度,并测量织带在锁定前的移动量。对于对织带抽出敏感的卷收器,将卷收器在织带抽出方向上加速,同时将卷收器鼓的中心轴水平放置,以及与水平面成45°、90°、135°和180°的角度。对于对车辆加速度敏感的卷收器,将卷收器:
2007年2月22日及之后生产的测试:将卷收器以一种方式测试,以便在排除硬件或正在收回的织带的重力影响的情况下确定收回力。
卷收器性能测试:在完成S5.2(a)中描述的耐腐蚀性测试后,将织带完全伸展并允许在S5.1(a)中规定的标准实验室条件下干燥至少24小时。检查卷收器是否有铁和非铁腐蚀,这些腐蚀是否会转移到使用者或其衣物上,以及如果卷收器是连接硬件的一部分,检查是否有铁锈腐蚀。手动抽出织带并允许其自由完全收回,重复25次。将卷收器安装在能够完全伸展织带、在完全伸展时施加89N的力并允许织带自由完全收回的装置中。在该装置中,将织带从卷收器中抽出并允许其反复收回,直到完成2500次循环。然后,将卷收器和织带进行S5.2(b)中规定的耐温性测试。将卷收器再进行2500次织带抽出和收回循环。然后,将卷收器和织带置于类似于图8所示的含有约0.9kg粗粒尘埃的尘埃室中,尘埃符合SAE推荐实践J726(“空气滤清器测试代码”,1979年9月)中给出的规格。每20分钟用压缩空气搅动尘埃5秒钟,压缩空气应无油无水,压力为550 ±55kPa,通过直径为1.5 ±0.1mm的喷嘴进入。将织带伸展到尘埃室的顶部,并始终保持伸展状态,除非在每次搅动尘埃后1 - 2分钟内,将织带进行10次完整的收回和伸展循环。5小时后,将组件从尘埃室中取出。手动将织带完全从卷收器中抽出并允许其完全收回,重复25次。自动锁定卷收器或连接到盆骨约束装置的非锁定卷收器应再进行5000次织带抽出和收回循环。紧急锁定卷收器或连接到上身约束装置的非锁定卷收器应在50 - 伸展之间进行45000次织带抽出和收回循环。在45000次循环期间,紧急锁定卷收器的锁定机构应在50 - 伸展的织带上至少激活10000次。测试结束后,根据S4.3(h)、(i)和(j)中的适用要求确定卷收器的符合性。对三个卷收器进行性能测试。
三、Assembly Performance(组件性能)测试Type 1安全带组件测试:
测试设备:测试设备应符合S5.1(b)的要求。将双辊块连接到测试设备的一个头上。该块应由两个直径为102mm的辊组成,长度足够长,以确保在测试过程中安全带组件的任何部分都不会接触到块上的其他部件。辊应安装在无摩擦轴承上,中心间距为305mm,并且应有足够的容量,以防止任何可能导致结果偏差的变形,如压痕、弯曲等。将锚定杆连接到测试设备的另一个头上。
连接硬件安装:使用安全带组件提供的连接硬件将其连接到锚定杆上。锚定位置应使织带在组件的两侧保持平行。连接螺栓应与织带平行,或者与织带成45°或90°角,以使织带与连接硬件之间的角度尽可能接近90°,但眼螺栓应保持垂直,对于设计用于特定车型的连接螺栓或非螺纹锚定装置,应按照安装说明中指示的Zui大使用角度进行安装,如有必要,可使用特殊装置模拟在机动车中的安装。如有必要,可在锚定杆和连接硬件之间使用刚性适配器来定位和定向调整硬件。适配器应有一个与连接螺栓的螺纹孔垂直的平面支撑面,并且面积足够大,以充分支撑连接到织带的连接硬件的底座。如有必要,可在旋转板或其他连接硬件下使用垫圈,以防止在拧紧连接螺栓时损坏织带。
组件长度调整:将组件环的长度从连接螺栓到连接螺栓调整到大约1295mm,或者尽可能接近该长度。施加245N的力以去除织带在硬件处的任何松弛。移除该力后,调整测试设备的头部,使组件环的长度在1220 - 1270mm之间。然后,通过在扣具的自由端施加89 - 98N的力,或者通过自动锁定或紧急锁定卷收器的收回力来调整组件环的长度。如果无法将安全带组件调整到该长度,则应尽可能接近该长度进行调整。如果安全带组件包含自动锁定或紧急锁定卷收器,则应在测试开始时锁定卷收器,织带上的张力略大于收回力,以保持卷收器锁定。扣具的位置应使其在测试过程中不会接触到辊,在扣具释放测试S5.2(d)中,扣具应位于一腿的辊之间或靠近辊。
拉伸测试:将测试设备的头部以51 - 102mm/min的速度分离,直到对组件环施加22241 ±222N的力。通过测量施加力前后的头部分离距离来确定环的伸展量。将力降低到667 ±45N,并按照S5.2(d)中规定的方法测量扣具释放力。
织带切割检查:在扣具释放后,检查织带是否有被硬件切割的情况。如果在织带宽度的10%或更长的距离内,织带的纱线部分或完全被切断,则应对切断的织带进行抗拉强度测试,按照S5.1(b)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将切断处定位在夹具之间的自由长度内。如果切断处两侧的织带不足以进行抗拉强度测试,则应使用另一个安全带组件,并重新定位织带在硬件中的位置。对组件施加11120 ±111N的力,或者对组件环施加22241 ±222N的力。移除力后,按照上述方法确定切断织带的抗拉强度。
卷收器测试:如果Type 1安全带组件包含自动锁定卷收器或紧急锁定卷收器,则应将织带完全从卷收器中伸展出来,并对其施加11120 ±111N的拉力。
扣具舌片倒插测试:如果安全带组件的扣具舌片可以倒插,则应对其中一个组件进行倒插舌片的测试。
Type 2安全带组件测试:
盆骨约束部分测试:将盆骨约束部分的长度在锚定装置之间调整到1220 - 1270mm之间,或者如果盆骨约束部分的设计不允许调整到该长度,则尽可能接近该长度。如果安全带组件包含自动锁定或紧急锁定卷收器,则应在测试开始时锁定卷收器,织带上的张力略大于收回力,以保持卷收器锁定。按照S5.3(a)(2)中规定的方向安装连接硬件,并按照图5所示进行操作。对组件施加11120 ±111N的拉力,并测量在该力作用下的伸展量。将力降低到334 ±22N,并按照S5.2(d)中规定的方法测量扣具释放力。
上身约束部分测试:按照上述测试盆骨约束部分的程序,对上身约束部分的组件施加6672 ±67N的拉力,并测量在该力作用下的伸展量。如果测试设备允许,可以同时测试盆骨和上身约束部分。将力降低到334 ±22N,并按照S5.2(d)中规定的方法测量扣具释放力。
共同组件测试:对盆骨和上身约束部分共有的组件施加13344 ±134N的拉力。
织带切割检查:在测试盆骨和上身约束部分的扣具释放后,检查织带是否有被硬件切割的情况。如果在织带宽度的10%或更长的距离内,织带的纱线部分或完全被切断,则应对切断的织带进行抗拉强度测试,按照S5.1(b)中规定的方法进行,将切断处定位在夹具之间的自由长度内。如果切断处两侧的织带不足以进行抗拉强度测试,则应使用另一个安全带组件,并重新定位织带在硬件中的位置。对盆骨约束部分的组件施加11120 ±111N的力,对上身约束部分的组件施加6672 ±67N的力。移除力后,按照上述方法确定切断织带的抗拉强度。
卷收器测试:如果Type 2安全带组件包含自动锁定卷收器或紧急锁定卷收器,则应将织带完全从卷收器中伸展出来,并对其施加11120 ±111N的拉力,或者如果组件的设计仅允许对上身约束部分施加力,则对卷收器施加6672 ±67N的拉力。
扣具舌片倒插测试:如果安全带组件的扣具舌片可以倒插,则应对其中一个组件进行倒插舌片的测试。
扣具耐磨性测试:将安全带组件暴露在相对湿度为65%、温度为18°C的环境中4小时。将织带在扣具或手动调节装置中来回拉动,如图7所示。织带的锚定端(A)连接到一个1.4kg的重物(B)上。织带通过扣具(C),另一端(D)连接到一个往置上,使织带与铰链止动装置(E)形成8°的角度。以18次/min的速率操作往置,行程长度为203mm,进行2500次循环。然后按照S5.1(b)中描述的方法测试磨损后的织带的抗拉强度。
四、Tolerances on Angles(角度公差)测试除非指定了角度范围或明确提供了其他公差,本标准中规定的安全带组件及其部件的所有角度和方向的公差为±3°。
ES东建标准的材料与化学实验室是从事各行业产品的织物皮革、涂装电镀、高分子材料、粘胶剂及其他化学品等的测试和技术咨询服务的综合性实验室。旨在通过检测和咨询服务帮助客户准确、快速完成材料和产品的性能评价、优化筛选、质量控制和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