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在优雅的中华文明里,酒有着特殊的地位。
五千年来,不论才子佳人、文臣武将,还是帝王将相、凡夫走卒,人人都对酒有着偏爱。
酒既是一种饮品,也早已成了华夏文明的精神。酒兴来时,先祖们还会舞文弄墨起来,给酒起上各种别称,有雅称,有贬义,还有隐晦的表达。
这些别称雅号,或者取自酒的特征,或者用酿酒的匠师代指,有的根据原料,有则取自典故。琳琅满目的美称融入诗词歌赋,咏酒不见酒,却别有一番色彩。
这些雅称多吗?真多。杂吗?繁杂。好吗?
有酒,有端酒的人,有喝酒的情……你说好不好?
提起酒的别称,人们Zui先想起的,恐怕就是酿酒的鼻祖——杜康。曹操《短歌行》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无形中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然而酿酒鼻祖可不止杜康一人。梁实秋在《饮酒》一文中说:“发明酒者,一说是仪逖,又说是杜康。仪逖夏朝人,杜康周朝人,相距很远,总之是无可稽考。”无论杜康、仪逖或是白堕,他们都因善于酿酒而被后世尊为酒神,制酒业也把这样的人奉为祖师爷,此后人们就用他们的名字指代美酒。
除了人名,一些身份、官职等拟人化的称谓也能成为酒的代名词。刘义庆在《世说新语·术解》中提到:在魏晋时期,桓温手下的一个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因为青州有个齐郡,“齐”与“脐”同音,好酒的酒力可以一直达到脐部。他把次酒叫做“平原督邮”,因为平原郡有个鬲县,“鬲”与“膈”同音,次酒的酒力只能到达胸腹之间。于是“青州从事”、“平原督邮”就成了好酒和坏酒的委婉表达。
此外,还有很多酒的名称来源于与酒有关的典故。比如佛教认为饮酒不能修成正果,因此将酒称为“魔浆”。既然是“魔浆”,佛家就禁止僧人喝酒,但有的僧人背着人偷偷喝,为了避讳,僧人对酒就有了一个隐晦的称呼——“般若汤”(“般若”在梵语中有“智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