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刻章的起源与潍坊深厚的金石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工艺可追溯至清末,并受当地金石学家影响形成独特风格。以下是具体分析:
潍坊被誉为“金石之都”,金石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为刻章艺术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清末时期,潍县铜印章工艺发端,当时所制铜印章多为青铜质,印文多见阳文,整体铸造,印体虽小却轮廓分明,比例恰当,小巧精致。其中,潍县铜印章的创始人为胥伦,他是铸铜匠人出身,通过观察古代铜器、印玺,经过创造构思,仿制出设计精巧、古意盎然的铜器、铜印。胥伦在长期摸索中复活了古时工艺复杂的“子母印”,这种印章由两枚或多枚套合在一起,套合时外观呈现一枚印章的状态,中间小印章取出各有印文,多为兽钮,发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六朝。
胥伦的技艺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晚年在陈介祺推荐下曾去北京铸印,铸铜印于是传到京津、河北一带,与翁大年、王石经齐名。胥伦之后,其子胥伯元承继其业,“子母印”得以流传。潍县解放后,陈介祺家族后代捐赠给政府的收藏品中即有胥伯元所作套印,胥伯元还将这项技艺传给外姓之人,使得潍县铜印在民国时成为俏销品。
建国后,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对潍县铜印加以保护发展,使其流传至今。同时,潍坊的金石文化也催生了新的工艺和创意产品,如潍县红木嵌银工艺,该工艺以硬木为基材,表面经过打磨后巧妙构图,通过细线雕刻,由嵌入的金银丝组成各类图案,外表饰以天然漆,加工成各类观赏或实用器具,如今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