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审核团队:
任命具备资质和经验的内部审核员,确保审核员与被审核部门无直接利益关系,以保持审核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对审核员进行ISO 22000标准、审核技巧及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
制定审核计划:
明确审核目的、范围、准则、时间安排及资源需求。
审核计划应覆盖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所有要素和部门,确保无遗漏。
收集并熟悉文件:
审核员应熟悉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包括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
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客户要求,确保审核依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现场审核准备文件审查:
对被审核部门的文件进行审查,检查其是否符合ISO 22000标准及企业体系文件的要求。
识别文件中的不符合项或改进点,为现场审核提供线索。
编制检查表:
根据审核计划,编制详细的检查表,明确审核内容、方法和抽样计划。
检查表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审核过程的有序进行。
通知被审核部门:
提前通知被审核部门审核的时间、范围、目的及要求,确保其做好准备。
与被审核部门沟通,解答其疑问,消除其顾虑。
三、现场审核实施首次会议:
召开首次会议,介绍审核目的、范围、准则、方法及程序。
明确审核计划安排,与被审核部门确认配合事项。
现场审核:
采用询问、观察、检查文件记录等方式,收集客观证据。
关注关键控制点、操作性前提方案、危害分析等核心要素的实施情况。
记录发现的不符合项,并与被审核部门确认。
审核组会议:
审核结束后,召开审核组会议,汇总审核发现,讨论不符合项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确定审核结论,准备审核报告。
四、审核报告与后续行动编制审核报告:
审核报告应包含审核目的、范围、准则、审核过程概述、不符合项清单及审核结论。
提出改进建议,明确责任部门和整改期限。
末次会议:
召开末次会议,宣读审核报告,向被审核部门反馈审核结果。
与被审核部门沟通,确认不符合项和改进建议。
跟踪验证:
对被审核部门的不符合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验证,确保其采取有效措施并关闭不符合项。
记录整改情况,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五、持续改进管理评审:
将内部审核结果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评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制定改进措施,持续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培训与提升:
针对内部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相关培训,提升员工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能力。
鼓励员工参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改进,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