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制品作为食品接触材料,其测试需严格遵循中国国家标准GB 4806系列,以确保产品安全性和合规性。以下是关键测试要求和流程:
一、化学性能测试重金属迁移测试:
浸泡法:将玻璃制品浸泡在模拟食品溶液中(如4%乙酸溶液),在规定温度和时间下接触后,检测溶液中的重金属含量。
仪器分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定量分析。
铅(Pb)迁移量:需符合≤1.0 mg/L的限量值。
镉(Cd)迁移量:需符合≤0.5 mg/L的限量值。
其他金属迁移量:根据具体金属种类分别限制。
测试方法:
耐水性测试:评估玻璃材质对水的化学稳定性,通常使用蒸馏水测试。
耐酸碱性测试:针对可能接触酸性或碱性食品的玻璃杯(如柠檬汁、碳酸饮料),进行4%乙酸溶液浸泡测试(65℃恒温24小时后重金属析出量必须达标)或50%乙醇溶液测试(针对酒类容器,在40℃环境下持续10天检测溶出物)。
二、物理性能测试耐热冲击性:
测试方法:将玻璃制品从高温(如150℃)立即投入低温(如20℃)水中,观察是否破裂。
要求:能够承受一定范围内的温度变化而不破裂。
机械强度:
测试方法:使用冲击试验机施加一定的力,测试样品的抗冲击能力;或采用耐磨测试仪进行摩擦测试,评估耐磨性能。
要求:具备足够的抗机械冲击能力,确保在日常使用中不会因机械冲击而破裂。
内应力测试:使用偏振光检测确保玻璃内部应力符合标准(≤40 nm/cm),防止因应力不均导致自爆。
三、外观与标识要求外观检查:无裂纹、尖锐边缘、明显气泡或杂质。
标识要求:
必须在包装或本体标注“食品接触用”字样,采用宋体字且高度不小于3mm。
产品说明需包含使用温度范围,例如标注“适用温度-20℃至300℃”。
消毒方式必须明确标注,如“可蒸汽消毒”或“仅 限手洗”。
对于含铅晶质玻璃,需增加“不适用于长期存放酸性液体”的警示语。
四、测试流程样品准备:选取同一批次玻璃杯,清洗后自然晾干。
预处理:根据标准规定进行清洗或灭菌(如高温烘烤)。
实验室测试:分批次进行感官、迁移试验、理化性能检测。
结果判定:所有项目需符合GB 4806.5-2016及GB 4806.1(通用安全要求)的限值。
报告出具:由CNAS/CMA认可实验室提供检测报告,有效期通常为1-2年。
五、质量控制与监管原材料管理:选择经过认证的优质供应商,确保原材料符合标准要求,禁止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
生产过程控制:优化生产工艺,确保玻璃制品的化学和物理性能符合标准,定期维护生产设备,防止污染和性能不稳定。
成品检测:对成品进行全面的化学、物理和表面质量测试,建立严格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监管与抽查:监管部门采取双随机抽查方式,每年两次突击检查生产线,重点核查原材料进货单与检测报告;市场流通领域采用快检设备,20分钟可测出重金属析出量是否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