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印章的起源与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繁荣的经济环境以及篆刻艺术的传承发展密切相关,其起源脉络可从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展开:
一、秦汉至宋元:基础奠定与早期发展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玺”“印”制度,为印章艺术规范化奠定基础。嘉兴地区虽未有明确早期实物出土,但受全国印章制度影响,已具备印章使用的社会基础。元代嘉兴路总管府铜印的发现,印证了官方印章在当地的流通使用,其楷书印文风格反映了元代花押制度的流行。
宋元时期:嘉兴经济繁荣催生书画收藏之风,文人雅士以印章为书画作品增色,推动了印章从实用工具向艺术载体的转变。
二、明清时期:繁荣鼎盛与流派形成晚明万历年间:嘉兴印坛涌现陈万言、徐东彦等印人,承袭文彭、何震篆刻技法,形成刀笔娴熟、体势峻拔的艺术风格。徐东彦取法苏宣,腕力强劲,格局宏大,堪称一时之选。
清初“徐贞木印派”:以徐贞木为核心,张宏牧、俞廷谔等后辈印人继承发展,形成地域性篆刻流派。徐贞木父子、张宏牧、陈元祚等人的作品达到较高境界,体现了嘉兴印人对秦汉篆隶的深刻理解与方圆兼施的艺术追求。
鉴藏印的兴盛:项元汴、李日华等藏书家热衷书画鉴藏,其鉴藏印多请当世名家镌刻,如项元汴收藏印多达108方,主要镌刻者为吴门印人文彭。这些鉴藏印不仅反映了嘉兴文人的审美趣味,也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对外交流。
三、清代学术影响:金石考据与印学理论发展朴学兴盛推动印学发展:乾嘉年间金石学、文字学兴起,印人视野扩展至汉代碑刻、印章、钟鼎等石刻遗迹,审美与创作观念提升。吴昌硕在《鹤庐印存序》中指出,朴学兴盛使印学逐渐受到重视,印人开始运用六书训诂之学和史乘考谬之学,推动了印风的转变。
印学理论著作涌现:嘉兴印人徐同柏著有《清仪阁古印考释》,陈克恕著有《篆刻针度》《篆刻示斯》等,这些著作对印文、印史、印人进行了深入讨论,为篆刻艺术的理论延展和技法提升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近现代:传承创新与文化普及西泠印社与嘉兴印人:葛昌楹等嘉兴印人积极参与西泠印社活动,其传朴堂藏印体现了对乡邦文化的深厚情感。葛昌楹晚年将个人收藏的Zui后一批名家篆刻无偿捐赠给西泠印社,其中包括文彭、何震等大师的作品,以及秀水印人徐真木、徐寅等为朱彝尊刻制的印作。
篆刻艺术的普及:嘉兴博物馆等文化机构通过举办篆刻展览、教育活动等方式,推动篆刻艺术的普及与传承。如“橡皮印章篆刻”活动让小朋友体验篆刻乐趣,“嘉兴历代藏书楼篆刻展”展出历代藏书楼之名号印章,促进了篆刻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