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度检测标准是衡量产品表面或内部污染物(如颗粒、油污、纤维等)残留量的技术规范,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其核心目的是通过量化污染物数量、尺寸或质量,确保产品性能、可靠性及安全性。不同行业的标准侧重点不同(如汽车行业关注颗粒残留,医疗器械强调生物污染控制),但均需遵循严格的取样、分析和判定流程。
二、测试目的保障功能性:防止颗粒物导致机械部件磨损(如发动机、轴承)或电子元件短路;
满足合规性:符合行业法规(如ISO 16232、VDA19)或客户特定要求;
优化工艺:通过检测数据追溯污染源(如加工、装配环节),改进生产流程;
避免失效风险:减少因清洁度不足引发的产品召回或安全事故。
三、适用范围汽车行业:发动机零部件、燃油系统、制动系统等金属/非金属部件;
医疗器械:手术器械、植入物、注射器等生物相容性要求高的产品;
精密制造:半导体芯片、光学镜头、液压系统等高敏感元器件;
食品包装:容器、管道等直接接触食品的卫生清洁度评估。
四、测试方法污染物采集:
萃取法:使用压力冲洗(汽车部件)、超声波清洗(精密件)或擦拭法(大表面)提取污染物;
真空过滤法:通过滤膜(孔径0.45μm~10μm)收集液体或气体中的颗粒。
污染物分析:
显微镜观测:手动或自动识别颗粒尺寸分布(如≥25μm、≥50μm);
称重法:测量滤膜清洗前后的质量差,计算污染物总质量;
化学成分分析:SEM-EDS、红外光谱检测颗粒来源(金属屑、纤维等)。
判定依据:根据标准阈值(如ISO 16232的颗粒数量分级)判断是否合格。
五、常用标准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