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体系硬指标
组织边界与运营边界明确
需清晰界定企业物理边界(如工厂、办公区)及运营控制权边界(如子公司、外包活动),确保碳排放核算范围无重叠或遗漏。
示例:某制造企业将总部及3家子公司纳入核算,明确区分直接排放(如锅炉燃烧)与间接排放(如外购电力)。
环境管理体系(EMS)整合
需将ISO14064要求融入现有EMS(如ISO14001),或建立独立碳管理体系,涵盖政策制定、目标设定、职责分配及持续改进机制。
示例:企业制定《碳减排三年规划》,明确各部门减排指标及考核机制。
二、数据核算硬指标
排放源全面覆盖
核算范围需涵盖《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规定的范围1(直接排放)、范围2(间接排放-电力/热力)及范围3(价值链排放-如原材料运输、员工通勤)。
示例:某零售企业核算范围包括自有物流车队(范围1)、外购电力(范围2)及供应商运输(范围3)。
数据质量五性原则
数据需满足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与透明性,建立数据采集、验证、存储及更新流程。
示例:企业安装智能电表实时监测能耗,数据误差率控制在±3%以内。
三、合规性硬指标
政策法规符合性
核算方法需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碳排放核算指南(如《北京市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确保与地方碳市场要求衔接。
示例:某化工企业按北京市要求,采用“基准法+实测法”核算碳排放。
基准线与减排目标设定
需基于历史数据设定基准年排放量,制定科学减排目标(如减排量或强度减排率),并定期评估进展。
示例:企业设定2025年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20%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