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屋整体:结构和布置合理性,结构形式与构件选型正确性,传力路线明确性。
2)、构件变形与损伤: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是否发现裂缝宽度、挠度值等损伤超过规范允许值。
3)、构件承载力:截面尺寸、强度等是否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是否符合验算后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4)、构件连接与构造:构件间连接方式正确性,是否存在松动变形或其他损伤;及连接构造是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5)、圈梁构造:圈梁设置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截面尺寸、配筋及材料强度等是否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现象。
3 围护系统
1)、屋面系统:是否有漏水、穿孔等异常现象
2)、墙体及门窗:墙体表面是否风化、剥落,门窗完好情况。 3)、防水、防护设施:是否完好、损坏情况。
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1.1 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大的二个因素是:
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
2)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
机房设备承重安全检测评估过程:
1、房屋的建造、使用和修缮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结构体系等资料。
2、建立总平面图、建筑平面、立面、剖面、结构平面、主要构件截面等资料。
3、抽样检测房屋承重结构材料的性能,构件抽样数量和部位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抽样部位应含有代表性的损坏构件。
4、检测房屋的结构、装修和设备等的完损程度、分析损坏原因。
5、检测房屋倾斜和不均匀沉降现状。
6、根据实测房屋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按现有荷载、使用情况和房屋结构体系,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验算房屋现有承载能力。
7、根据实测房屋结构材料力学性能,按现有使用荷载情况和房屋结构体系,以上海地区地震反应谱特征,建立合理的计算模型,验算房屋现有抗震能力并复核抗震构造措施。
8、检查房屋设备的运行状况。
对既有钢结构建筑的分析按以下几项内容进行:
地基基础
基础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倾斜等异常现象,是否满足承载力及构造要求。 2、主体结构
1)、房屋整体:结构和布置合理性,结构形式与构件选型正确性,传力路线明确性。
2)、构件变形与损伤:钢构件是否发现挠度值、局部变形等损伤超过规范允许值。
3)、构件承载力:截面尺寸、配筋及材料强度等是否符合现行设计规范要求,是否符合验算后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4)、构件连接与构造:构件间连接方式正确性,是否存在松动变形或其他损伤;构件长细比及连接构造是否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检测鉴定不合格的,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的结果综合确定,进行方案优化时候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针对抗震鉴定的结果和房屋的实际情况,找出使房屋总体抗震能务达到规定设防要求的关键,从而确定该加固方案是整个房屋抗震加固还是区段加固或是构件加固。
(2)对结构的抗震加固,要进行“内加固”或“外加固”的比较。在房屋内部加固便于保持外立面,但加固对生产、生活的干扰较大;在房外部进行加固,对生产、生活的干扰较小,并且可以与外立面的更新相结合,但抗震墙间距过大等情况下不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3)增设抗震墙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时,可保持或改变原有的结构体系、使地震作用相应的基本保持不变或显着提高,要进行二者的比较分析,包括普遍加固方案与形成安全区的集中加固方案的比较,结合使用功能的要求和改造等进行确定。
(4)抗震加固后结构的质量、刚度、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都发生变化,当采用以提高承载力为主的方案时,要使承载力的提高超过因质量、刚度加大导致地震作用的加固;当采用以提搞变形能力主的方案时,要衡量现有承载力是否达到相应的要求。
(5)抗震加固方法要便于施工,减少对原结构抗震承载能力的损伤,已有的损伤也要结合抗震加固一并处理,以便在材料消耗、施工工效、环境影响和抗震能力提高之间取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