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鼎盛隆 | 卫生许可证 | 婺卫食许字20060772 |
产品标准号 | GB9679 | 净重 | 150(g) |
保质期 | 12个月以上(个月) | 原料与配料 | 净茶叶 |
等级 | 珍品 | 净度 | 一级 |
生产厂家 | 婺源县鼎盛隆茶叶有限公司 | 外包装 | 礼盒 |
内包装 | 铁盒小袋真空 | 特产 | 是 |
储藏方法 | 低温冷藏 | 规格 | 15g*5*2盒 |
生产日期 | 明前 | 售卖方式 | 包装 |
原产地 | 江西婺源 |
茶乡婺源
鼎盛隆茶产于江西省婺源县,婺源地处赣东北山区,地势高峻,峰峦耸立,年均气温16.7℃,昼夜温差10℃以上,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83%,无霜期达250天,全年雾日60天以上。土质多为红、黄壤,腐殖层深厚。山崖幽谷间,常为云雾笼罩,茶树多受辐射光照射,萌芽期早,叶质肥厚柔嫩,营养成分丰富。该茶由于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之中,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芳香物质,尤其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儿茶素、水浸出物等含量均高。其成品,香气清高持久,茶味醇厚清爽,汤色黄绿清澈,叶底柔嫩;其外形细紧纤秀,挺锋显毫。
采制工艺
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选其芽壮叶肥,白毫茂密者,经摊放、杀青、揉捻、烘坯、锅炒、复烘等六道工序精制而成。其中锅炒是形成婺源茗眉茶独特品质的关键工序。
其法是在保持锅温90℃左右时,每锅投叶量约1公斤,四指并扰,手掌张开,拇指朝上,小指向锅,运用腕力和臂力,双手将茶叶从锅底徐徐推向锅沿,当茶叶由上自由翻落时,双手捧茶轻轻搓捻,抖散结块,周而复始,当炒至六成干时,白毫显露出锅,再以焙笼文火烘干。
茶史追溯
婺源产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有歙州(当时婺源属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唐大中十年,朝廷膳夫杨华撰《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婺源方茶,置制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燕、并间,人皆尚之,”。南唐都置制使刘津撰《婺源诸县都不得置制新城记》中,称“婺源茶货实多”。
宋朝,婺源产制的茶叶已出类拔萃。《宋史食货》对茶叶有毗陵之阳羡,绍兴之日铸,婺源之谢源,隆兴之黄龙、双井,皆绝品也“的记载。明朝,婺源茶叶受到朝廷赞赏,被列为贡品。至清乾隆间,婺源茶叶被列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物资之一,并开始精制外销获得了国际茶界的赞誉。美国威廉.乌克斯在所著《茶叶全书》中,称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绿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品质之Zui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
清代中叶,是婺源绿茶外销盛期,茶叶产量较高。据民国史料记载:“在昔茶叶繁荣时期,每年产茶约五万担。清朝末年至民国期间,因“洋茶生产日多,华茶不能直接运销,而由洋商购去掺以洋茶,以伪乱真,使华茶声誉不振,”,婺源绿茶生产由此而逐渐衰落。
近百年之前,婺源鼎盛隆茶号精制的绿茶,漂洋过海,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奖;今天,婺源茶人再次向世人推出中国历史文化名茶——鼎盛隆茶,以展示中国产茶金三角地区百年不变的绿茶品质。
贮藏与保管
茶叶极易吸湿、吸异味,同时在高温高湿、阳光照射及充足氧气条件下,会加速茶叶内含成份的变化,降低茶叶的品质,甚至在短时间内使茶叶陈化变质。
绿茶贮藏须注意防潮防高温、避光避氧气和远离异味。名优绿茶贮藏不当极易陈化而失去光润的色泽及特有的香气。家庭贮藏名优绿茶,可采用生石灰吸湿贮藏法,即选择密封容器(如瓦缸、瓷坛等),将生石灰块装在布袋中并置于容器内,茶叶用牛皮纸包好放在布袋上,密封容器口,容器应放置在阴凉干燥环境中。有条件的还可将生石灰吸湿后的茶叶用镀铝复合袋包装,内置除氧剂,封口后置于冰箱中,可一年以上保持茶叶品质基本不变。
婺源鼎盛隆茶,外形:匀整、白毫显露、色泽翠绿;
香气:嫩香、清香持久、清气入肺;
汤色:淡黄明亮;
滋味:鲜爽、醇厚;
叶底:芽叶匀整、柔软。
红色礼盒包装,喜庆热烈,适合适合作为商务礼品及办公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