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剑南春 | 净重 | 500(ml) |
酒精含量 | 500(%) | 原料与配料 | 水,小麦,高粱 |
生产厂家 | 四川省绵竹市酒业有限公司 | 原产地 | 四川 |
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市,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四川的绵竹市素有“酒乡”之称,绵竹市因产竹产酒而得名。早在唐代就产闻名遐迩的名酒——“剑南烧春”,相传李白为喝此美酒曾在这里况把皮袄卖掉买酒痛饮,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赎酒”的佳话。北宋苏轼称赞这中蜜酒“三日开瓮香满域”,“甘露微浊醍醐清”,其酒之引人可见一斑
二十世纪初,绵竹大曲在多次四川国货展览会上,获得奖章、奖状。
1932年首获准使用注册商标而名扬天下。自1913年开始,绵竹相继有50余家酒店、
酒行、酒庄在成都西市,绵竹大曲成为成都“酒坛一霸”。
四十年代初,绵竹酒业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大曲酒作坊增至38家,老窖200多个,年产350多吨 ,并远销重庆、南京、上海等地。
绵竹大曲获奖 1922年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
1928年获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章、奖状。
1929年“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义全和”等十二家大曲酒, 获四川省酒类奖凭。
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展览会,绵竹县提供多种产品参展,其中“垣丰泰”大曲坊酿造的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引起了一
番轰动。 (摘自《剑南春史话》)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剑南春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酿酒工艺,生产出了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剑南春。
六十年代,剑南春生产工艺完全成熟。
七十年代,剑南春开始出口,远销日本、港、澳,并荣登全国八大名酒金榜。
八十年代,剑南春一期工程的扩建,现代科技的应用和一系列的技术改革,系列产
品实现了全优。从此,剑南春进入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
九十年代,剑南春人认真研究市场规律,针对市场制定的营销策略、“科学投放”等措施,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十年代 一九五一年五月,国营绵竹县酒厂宣告成立,这个厂就是今天“四川省绵竹剑南春
酒厂”的前身。一九五八年三月,酒厂从改变酿酒原料入手,进行科技攻关,试验出一种绵竹酿酒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原料,用这种原料酿出了“芳、洌、甘、醇”,
恰到好处,风味更为独特完善的酒,这就是今天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剑南春”。 (摘自《剑南春史话》)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酒厂采用“双轮底发酵”工艺,完善“勾兑调味”技术,找出“剑南春
”基础酒的储存老熟期,至此,“剑南春”生产工艺完全成熟。一九六三年,
剑南春酒被评为四川省名酒,获金质奖,一九六四年,双沙酲色酒被评为四川省优 质产品,获银质奖。(摘自《剑南春史话》)
七十年代 一九七四年,“剑南春”开始出口,远销日本、香港、澳门等地,一九七九年第一
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名酒。“剑南春”、“绵竹大曲”等产品声誉日高,
销售量大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摘自《有效管理的智慧》)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酒厂在实现系列产品全优目标的基础上,剑南春酒又连续荣获第四届、
第五届国家名酒称号和国家质量金奖。一九八八年还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国际食品 博览会上,获国家金花奖。
为了发展名酒生产,提高名酒产量,一九八四年,中商部决定拨款1430万元,
扩建剑南春酒厂。一九八五年十月扩建工程破土动工。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日试产出
酒。中商部同意再拨款3500万元,扩建年产四千吨剑南春的第二新区。至此,
“剑南春”进入了千古未有的黄金时代。(摘自《剑南春史话》)
九十年代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剑南春的进步,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剑南春酒文化的内涵 。
跨入九十年代,剑南春人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一九九0年起,投资近亿元,年产曲酒6500吨,占地近400亩的剑南春二期、三期扩建工程相继上马投产。
一九九四年,三星级大酒店也建成使用…… 剑南春以Zui新“史话”开始了宏伟的构思。
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市,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四川的绵竹市素有“酒乡”之称,绵竹市因产竹产酒而得名。早在唐代就产闻名遐迩的名酒——“剑南烧春”,相传李白为喝此美酒曾在这里况把皮袄卖掉买酒痛饮,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赎酒”的佳话。北宋苏轼称赞这中蜜酒“三日开瓮香满域”,“甘露微浊醍醐清”,其酒之引人可见一斑
二十世纪初,绵竹大曲在多次四川国货展览会上,获得奖章、奖状。
1932年首获准使用注册商标而名扬天下。自1913年开始,绵竹相继有50余家酒店、
酒行、酒庄在成都西市,绵竹大曲成为成都“酒坛一霸”。
四十年代初,绵竹酒业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大曲酒作坊增至38家,老窖200多个,年产350多吨 ,并远销重庆、南京、上海等地。
绵竹大曲获奖 1922年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
1928年获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章、奖状。
1929年“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义全和”等十二家大曲酒, 获四川省酒类奖凭。
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展览会,绵竹县提供多种产品参展,其中“垣丰泰”大曲坊酿造的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引起了一
番轰动。 (摘自《剑南春史话》)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剑南春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酿酒工艺,生产出了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剑南春。
六十年代,剑南春生产工艺完全成熟。
七十年代,剑南春开始出口,远销日本、港、澳,并荣登全国八大名酒金榜。
八十年代,剑南春一期工程的扩建,现代科技的应用和一系列的技术改革,系列产
品实现了全优。从此,剑南春进入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
九十年代,剑南春人认真研究市场规律,针对市场制定的营销策略、“科学投放”等措施,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十年代 一九五一年五月,国营绵竹县酒厂宣告成立,这个厂就是今天“四川省绵竹剑南春
酒厂”的前身。一九五八年三月,酒厂从改变酿酒原料入手,进行科技攻关,试验出一种绵竹酿酒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原料,用这种原料酿出了“芳、洌、甘、醇”,
恰到好处,风味更为独特完善的酒,这就是今天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剑南春”。 (摘自《剑南春史话》)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酒厂采用“双轮底发酵”工艺,完善“勾兑调味”技术,找出“剑南春
”基础酒的储存老熟期,至此,“剑南春”生产工艺完全成熟。一九六三年,
剑南春酒被评为四川省名酒,获金质奖,一九六四年,双沙酲色酒被评为四川省优 质产品,获银质奖。(摘自《剑南春史话》)
七十年代 一九七四年,“剑南春”开始出口,远销日本、香港、澳门等地,一九七九年第一
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名酒。“剑南春”、“绵竹大曲”等产品声誉日高,
销售量大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摘自《有效管理的智慧》)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酒厂在实现系列产品全优目标的基础上,剑南春酒又连续荣获第四届、
第五届国家名酒称号和国家质量金奖。一九八八年还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国际食品 博览会上,获国家金花奖。
为了发展名酒生产,提高名酒产量,一九八四年,中商部决定拨款1430万元,
扩建剑南春酒厂。一九八五年十月扩建工程破土动工。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日试产出
酒。中商部同意再拨款3500万元,扩建年产四千吨剑南春的第二新区。至此,
“剑南春”进入了千古未有的黄金时代。(摘自《剑南春史话》)
九十年代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剑南春的进步,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剑南春酒文化的内涵 。
跨入九十年代,剑南春人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一九九0年起,投资近亿元,年产曲酒6500吨,占地近400亩的剑南春二期、三期扩建工程相继上马投产。
一九九四年,三星级大酒店也建成使用…… 剑南春以Zui新“史话”开始了宏伟的构思。
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市,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四川的绵竹市素有“酒乡”之称,绵竹市因产竹产酒而得名。早在唐代就产闻名遐迩的名酒——“剑南烧春”,相传李白为喝此美酒曾在这里况把皮袄卖掉买酒痛饮,留下“士解金貂”、“解貂赎酒”的佳话。北宋苏轼称赞这中蜜酒“三日开瓮香满域”,“甘露微浊醍醐清”,其酒之引人可见一斑
二十世纪初,绵竹大曲在多次四川国货展览会上,获得奖章、奖状。
1932年首获准使用注册商标而名扬天下。自1913年开始,绵竹相继有50余家酒店、
酒行、酒庄在成都西市,绵竹大曲成为成都“酒坛一霸”。
四十年代初,绵竹酒业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大曲酒作坊增至38家,老窖200多个,年产350多吨 ,并远销重庆、南京、上海等地。
绵竹大曲获奖 1922年获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
1928年获四川省国货展览会奖章、奖状。
1929年“乾元泰”、“大道生”、“瑞昌新”、“义全和”等十二家大曲酒, 获四川省酒类奖凭。
1932年四川省举办第一次名产展览会,绵竹县提供多种产品参展,其中“垣丰泰”大曲坊酿造的大曲酒,首次被批准使用注册商标,以崭新的时代风貌引起了一
番轰动。 (摘自《剑南春史话》)
黄金时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剑南春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酿酒工艺,生产出了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剑南春。
六十年代,剑南春生产工艺完全成熟。
七十年代,剑南春开始出口,远销日本、港、澳,并荣登全国八大名酒金榜。
八十年代,剑南春一期工程的扩建,现代科技的应用和一系列的技术改革,系列产
品实现了全优。从此,剑南春进入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
九十年代,剑南春人认真研究市场规律,针对市场制定的营销策略、“科学投放”等措施,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十年代 一九五一年五月,国营绵竹县酒厂宣告成立,这个厂就是今天“四川省绵竹剑南春
酒厂”的前身。一九五八年三月,酒厂从改变酿酒原料入手,进行科技攻关,试验出一种绵竹酿酒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原料,用这种原料酿出了“芳、洌、甘、醇”,
恰到好处,风味更为独特完善的酒,这就是今天声誉卓著的中国名酒“剑南春”。 (摘自《剑南春史话》)
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酒厂采用“双轮底发酵”工艺,完善“勾兑调味”技术,找出“剑南春
”基础酒的储存老熟期,至此,“剑南春”生产工艺完全成熟。一九六三年,
剑南春酒被评为四川省名酒,获金质奖,一九六四年,双沙酲色酒被评为四川省优 质产品,获银质奖。(摘自《剑南春史话》)
七十年代 一九七四年,“剑南春”开始出口,远销日本、香港、澳门等地,一九七九年第一
届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全国名酒。“剑南春”、“绵竹大曲”等产品声誉日高,
销售量大增,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摘自《有效管理的智慧》)
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酒厂在实现系列产品全优目标的基础上,剑南春酒又连续荣获第四届、
第五届国家名酒称号和国家质量金奖。一九八八年还在香港举行的第六届国际食品 博览会上,获国家金花奖。
为了发展名酒生产,提高名酒产量,一九八四年,中商部决定拨款1430万元,
扩建剑南春酒厂。一九八五年十月扩建工程破土动工。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日试产出
酒。中商部同意再拨款3500万元,扩建年产四千吨剑南春的第二新区。至此,
“剑南春”进入了千古未有的黄金时代。(摘自《剑南春史话》)
九十年代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剑南春的进步,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剑南春酒文化的内涵 。
跨入九十年代,剑南春人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一九九0年起,投资近亿元,年产曲酒6500吨,占地近400亩的剑南春二期、三期扩建工程相继上马投产。
一九九四年,三星级大酒店也建成使用…… 剑南春以Zui新“史话”开始了宏伟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