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 | 钉钉应用定制二次开发 |
---|---|
公司名称 | 安徽吉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价格 | .00/个 |
规格参数 | |
公司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芜湖路2号坝上街环球中心R6-3005 |
联系电话 | 15856959310 |
因为对接阿里系客户的缘故,公司上下开始普及用钉钉,然而这款号称阿里挑战微信的强大产品,在实际使用后的体验却并不尽如人意,其构建的“让工作回归工作,生活回归生活”的场景真的存在吗?这句听起来似乎很美好的宣言,总让人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一个构筑在错误前提下的用户场景
首先,钉钉所说的“让工作回归工作,生活回归生活”是指用户可以通过钉钉保证自己在工作时的专注度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结束下班之后仍无生活的局面,为了放大产品的这一核心理念,钉钉甚至不惜在推广时抛出这么一个噱头“工作时用X信被各种八卦琐事分神,所以你一直在加班”来暗示受众快来用钉钉吧,用了钉钉就不用加班了。但是,难道有了钉钉大家就不会在上班时候刷朋友圈了?有了钉钉老板就不会无休止的下工作任务了?
这样的推荐模式显然非常的有失偏颇,作为一款协作工具钉钉始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钉钉确实可以缓解加班的问题,但并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工作任务本来就非常繁重的公司来说,它的出现终可能会演化成“钉钉,是一个加班方式。”
微信已经改变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钉钉应该颠覆还是顺应?
微信的出现让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钉钉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一个需要工作和生活产生交集的区域——工作关系维护。不管是什么行业,都必定会有工作关系维护的需求。假设微信真的成为一个纯粹的聊天工具,无关工作,再无客户、同事、领导掺杂其中。大家还有机会在微信运动点赞刷存在感么,大家还能分分秒秒透过这些工作伙伴的朋友圈了解到客户or领导的心理情绪制定沟通方案么,销售们还能如此便捷的找到理由嘘寒问暖么?
尽管这种场景在初诞生的时候,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上司或是下属,乃至同事之间,基于对个人空间保护的本能,或许都是拒绝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已经开始逐步接受了这样的沟通模式。人们一边鄙夷着微信的过度捆绑,同时又离不开微信带来的裨益,这样的用户习惯不可小觑。某些时候了解工作伙伴的生活,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尽管钉钉也有开放社区功能,但由于“工作方式”的这个标签,注定限制了钉钉的社区内容和微信朋友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钉钉或许有机会引导用户同时使用微信和钉钉来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交流,但其并未在这场拉锯战中占据优势地位,也无法消除用户在上班时间开微信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