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资料
如何应对新国标GB4806.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
1、加强各材质原辅料质量把控
原辅料是影响复合材料及制品安全性的首要环节,原辅料的正确选用和使用是影响复合材料及制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在采购原辅料时,应严格把控质量,如避免使用可能产生有害物质的材料。
2、控制生产工艺的关键点
在复合材料及制品的生产过程中,粘合、热熔等是常见的工艺环节,可能引入相应风险。因此,建议加强生产工艺关键点控制,避免产生后续迁移风险。
3、供应链上下游加强信息传递意识
复合材料及制品一般由两层或两层以上材料复合而成,涉及多个生产环节,不同环节引入或产生的物质均可能影响终产品的合规性。因此,建议供应链上下游加强信息传递意识,确保影响食品安全信息的可追溯。
标签标识
标准规定了复合材料及制品的标签标识首先应符合 GB 4806.1 标准的要求,包括明确可用于食品接触材料,提供符合性声明、标识等内容。
为方便标准符合性管理工作,有必要明晰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的结构以及各层材质。因此标准中对复合材料也做出了特别的标识要求:应按照由外层到直接接触食品层的顺序标示,包括黏合剂、涂层和油墨等,并用斜杠“/”隔开。各层材质的标示方式按照相应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
同时,产品信息中应完整和清晰地标示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的特殊使用要求。
关于GB4806.13
管控范围
新标将管控范围扩展到各类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复合材料是指,由不同材质或相同材质材料通过黏合、热熔或其他方式复合而成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常见的如淋膜纸杯、不粘锅(金属+涂层)、复合包装膜袋盒等。
技术要求
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制品应符合各层材料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如复合材料及制品各层材料有相同的项目,则应按照GB4806.1的规定确定指标限量。
食品接触用复合材料标准要求及广州实验室
N:NOCLE:N研发团队在深入研究荷花叶材料与表面微结构的基础上,优化和升级汽车用塑料材料与表面的疏水性及自清洁功能。利用激光脉冲测试技术和纳米结构材料与表面建模工程技术,实现若干汽车用聚合物复合材料材料与表面不同配方的纳米技术改性,均取得疏水性、自清洁、机械强度、无毒负作用和外观形象的检测验证。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突破在于汽车用塑料材料微-纳米纹理(Micro-Nanotextures)技术,被成功应用于汽车三维弯曲表面,及其纹理的长期可持续。
POLYST:R世林机械即将参展于217年5月16至19日在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举行的“CHIN:PL:S217橡塑展”(第三十一届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届时,世林机械将带来新一代Repro-Flex回收机。为了能让客户在操作上更加简便,POLYST:R重新设计新一代的Repro-Flex回收机,以更加简约却精实的结构设计颠覆了传统的回收造粒机使用概念,大幅提升机械产能达2%;减少能源损耗达1%;可回收利用率可达1%。
“我们使用最基本的静电纺丝,这是利用电荷从液体中绘制出的非常细的——典型的微观结构——纤维,”阿姆斯登说道。“我们将丙交酯-己内酯共聚物溶解在溶剂中,采用静电过程,它会围绕一个中心迅速螺旋缠绕形成纤维丝。”到这一步为止,一切都很顺利,然而令阿姆斯登没有想到的是,当对聚合物纤维进行轴向牵引时,它会收缩并形成卷曲的结构——这与人类膝盖中自然产生的韧带胶原极为相似。“我们没想到电纺丝技术会导致纤维发生自然的卷曲,”他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