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给液前处理
目前在棉织物前处理生产中常见质量问题主要反映在:1.连续退煮漂工艺中的条花,横档印,煮练不透等。2.冷轧堆前处理的毛效低,白度不够,化学品浪费等。造成这类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织物浸轧工作液带液量不够!因此,提高织物带液量是提高前处理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所谓的高给液是采用弹性轧点的方式,只是提高了织物的表面带液量,在后续的流程中仍然流失,并没有真正做到高给液!传统前处理工艺对织物施加工艺液是在水箱中自然浸渍,然后在空气中由轧辊加压使部分液体渗透纤维内部并去除表面浮液。这种方法如一浸一轧织物带液量不超过75%,二浸二轧超不过85%。如果将轧辊压力减轻,带液量似乎可以提高。但都是表面带液。在后续处理中将充分流失,既没有实际效果,还造成工作液的大量浪费。这种处理方法带液量提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在空气中加压,织物出轧点后受压迫的纤维回弹,大量的空气分子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回填到纤维组织内部,阻碍了液体的渗透。采用多浸多轧的方法不过是重复此过程。经实际测定,织物带液量达85%左右就不再提高。
rk-i型高给液装置是采用液下轧液。织物经浸渍后在液下加压。在轧辊压力的作用下将织物中尚存的空气充分轧除。出轧点后仍然在液体中,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液体进一步充分渗透到回弹的织物纤维组织内部。然后再经过出布轧辊(可控压力)将织物表面多余液体轧去。
通过以上措施真正实现了高给液。经实际测定,织物带液量高达130~150%。而没有表面滴液。在冷轧堆前处理实际生产应用中,带液量控制在110%左右,织物毛效达13.5,白度80%以上。化学品比原二浸二轧工艺节约40%左右。充分显示了高给液的效用。在连续退煮漂长车前处理工艺中,于履带蒸箱前安置高给液将有效消除条花,横档,煮练不透等由于带液量不够造成的常见疵病,并能节约化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