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 龙骨水车 | 材质 | 松木 |
工艺 | 民间工艺 | 造型 | 龙骨 |
适用场所 | 家居、办公、宾馆/饭店、商场、娱乐场所、展览馆、政府机关、宗教庙宇、广场、礼堂、学校、其他 | 制作方法 | 纯手工 |
加印LOGO | 可以 | 包装 | 木盒包装 |
产品编号 | HHSC0008 | 规格(长*宽*高) | 4*0.8*4 |
品牌 | 经典水车 | 产地 | 甘肃 |
使用场合 | 商务公关、开业典礼、节日庆祝、乔迁、家居摆挂件、纪念收藏品、招财用品、镇宅用品、其他 | 是否提供加工定制 | 是 |
送礼对象 | 送父母/长辈/老师/领导、送情侣/爱人、送朋友/同学/同事、送兄弟姐妹、其他 |
龙骨水车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龙骨水车
英文名称:
dragon bone waterlift
定义:
在木槽内活动榫铆的木链上串连许多刮板用以提水的一种工具。
所属学科:
水利科技(一级学科);灌溉与排水(二级学科);井灌(水利)(三级学科)
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dragon bone waterllft)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
结构
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起源
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又使掖廷令毕岚......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三国志·方技传·杜夔》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傅玄曰:“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儿童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列出,其巧百倍于常。”宋梅尧臣《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三首.水车》:“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玫禾苗稔。”宋王安石《山田久欲坼》诗:“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若。”清蒋炯《踏车曲》:“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大车二丈四,小车一丈六。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双人脚踏木制龙骨水车
长6米
可提高水流2米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龙骨水车的称呼来自民间,南宋陆游《春晚即景》:“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目前见到的史料中,这是Zui早的出处。
龙骨水车适合近距离,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较适合平原地区使用,或者作为灌溉工程的辅助设施,从输水渠上直接向农田提水。用于井中取水的龙骨水车是立式的,水车的传动装置有平轮和立轮两种以转换动力方向。
它提水时,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这种水车的出现,对解决排灌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Zui初的龙骨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后来我国人民又创制了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多种水车。
作用
唐宋以来农田灌溉、排水及运河供水中,龙骨水车是使用Zui普遍的提水机械,特别是南方大兴围田之后,对低水头提水机械的需求更加普遍。元代王祯《农书》绘制了不同动力的龙骨水车的图谱,其中人力水车有脚踏、手摇等,畜力水车有牛车、驴车等,为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改绘的三种龙骨水车。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有根据史书记载,仿制比例1:1的实物模型。
发展
由于这种龙骨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龙骨水车作为灌溉机具现在已被电动水泵取代了,然而这种水车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却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就拿我们的海岸、港口经常能见到的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机来说吧,那一只只回转挖泥的泥斗,就是从水车的提水翻板脱胎而来的。因此一看到挖泥机,人们就仿佛见到了古老的龙骨水车。
二提水机械
从机械发明的角度看,人类历史中从提水器具到机械的发明是重要的进步。具有杠杆原理构造的提水机械(桔槔)、有垂直传动装置的辘轳、平行传动装置的龙骨水车和以水为动力的筒车,代表了古代Zui先进的提水机械,也代表了古代机械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从水利史的角度来看,提水机械的发展经历从人力、畜力到水力风力等自然能应用两个发展阶段。18世纪的工业革命,诞生了使用电能的抽水机,它标志着以自然能为动力的提水机械的终结。但是,古老的水力机械,因为没有供电问题而在边远的山区和农村至今仍在使用。 图4-80 戽斗及其工作情景
倒虹吸一类的提水设施在东汉时见于记载,中平三年(186)大修宫城,掖庭令毕岚“又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②。毕岚所作的天禄虾蟆至少是管道引水的出水口。关于渴乌,唐代李贤注: “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①,是倒虹吸装置。唐《通典》记:“渴乌,隔山取水。以大
竹筒雌雄相接,勿令漏泄。以麻漆封裹。推过山外,就水置筒,入水五尺。即与筒尾取松桦干草,当筒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②渴乌进水口和出水口需要有一定的高差,利
用真空和水压力将水输送到目的地。 图4-81 山东嘉祥东汉画像石上的桔槔取水图
《说苑•反质》记载郑国大夫邓析过卫国,见5位农夫“俱负缶而入井,灌韭终日一区”。邓析下车为之教:“为机,重其后,轻其前,命曰桥。终日溉韭百区不倦。”④但卫国人说,并不是不知道有这种机械,而是“有机之巧,必有机之败”,所以不用之。这里邓析对桔槔的结陶和工作效率有较全面的描述。 (a)元•王祯《农书》上的辘轳 (b)现代仍在使用的辘轳 ①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卷4,诸子集成本,第91页。 4.机汲 图4—83 唐代机汲示意图 (二)水车 龙骨水车的称呼来自民间,南宋陆游《春晚即景》:“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①目前见到的史料中,这是Zui早的出处。 图4-84 不同动力驱动的龙骨水车 (4)水转高车: |
图4-80 戽斗及其工作情景
(引自(元)王祯《农书》)
图4-81 山东嘉祥东汉画像石上的桔槔取水图
(a)元•王祯《农书》上的辘轳 (b)现代仍在使用的辘轳
图4-82 辘轳
图4—83 唐代机汲示意图
(引自《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