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间腐蚀局部腐蚀检测
腐蚀沿着金属或合金的晶粒边界或它的邻近区域发展,晶粒本身腐蚀很轻微。
这种腐蚀使晶粒间的结合力大大减小,严重时可使机械强度完全丧失。不易检测,危害性很大。
不锈钢、铝合金、镁合金、镍基合金等都是晶间腐蚀敏感性强的材料。在受热情况下使用或焊接过程都会造成晶间腐蚀的问题。
晶间腐蚀
不锈钢在加热到某一温度范围(如450℃~850℃)时,金属中的碳会与铬形成含铬量很高的碳化物(Cr23C6),并优先沿着奥氏体晶界析出(见图4),造成晶界两侧形成贫铬区。由于贫铬区中铬含量偏低,其表面钝态因无法维持而遭到破坏,并和附近其它钝态表面构成活化-钝化腐蚀微电池,该腐蚀微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特征,加速了晶界两侧贫铬区的腐蚀,Zui终导致金属发生晶间腐蚀。
金属晶间腐蚀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材料因素和热处理因素。
材料因素主要是指成分和组织,降低碳含量、添加钛、铌等合金元素可以提高金属抗晶间腐蚀性能;热处理因素主要包括固溶处理和稳定化处理,合理采用上述热处理工艺也可以提高金属的抗晶间腐蚀性能。另外,介质环境和加工工艺对金属的抗晶间腐蚀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