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

4尺斗方 国画山水 相逢方一笑 北京书画

信息编号:452043 浏览:477次
供应商
里元(个人会员) 商铺
认证
报价
人民币¥1800.00元每幅
国画类别
斗方画
题材
山水画
装裱
客户自选
所在地
中国 北京市东城区 安德里北街21号59-503
联系电话
86 010 84127432
手机号
13581920153
联系人
里元  请说明来自顺企网,优惠更多
让卖家联系我

产品详细介绍

国画类别 斗方画 题材 山水画
装裱 客户自选 适用场所 酒店/饭店
制作方法 纯手绘 作者 许万奎
品牌 北京书画 规格 4尺斗方
使用场合 广告促销、会议庆典、办公福利、商务公关、答谢客户、开业典礼、节日庆祝、婚庆、生日、乔迁、毕业升学、外事、宗教用品、装饰品、纪念收藏品、其他 是否提供加工定制
送礼对象 送父母/长辈、送孩子/宝宝、送女友/老婆、送男友/老公、送朋友、送同事、送客户、送领导、送同学、送恩师、送老外、送哥哥/弟弟、送姐姐/妹妹、其他

作品:相逢方一笑

规格:四尺斗方 69cm*69cm

画家简介

许万奎,专业画家。号痴墨散人,拜石斋主。江苏省南京市人,1942年生于六合,196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学美术教师。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书画展、邀请赛,并多次获奖。书画作品常在省、市及刊物、杂志上发表。个人传列被收录与《世界书画家名录》,《第四届中国山水画大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韩国及全国各地展出。大量书画作品并被制作为陶瓷壁画艺术品为企事业单位,宾馆收藏展示!

现为中国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喜欢书画的朋友,记得到首页收藏我!

http://goodcompany2000.cn.alibaba.com

有空就来坐坐!

网站上有我们详细的联系方式,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

以下闲读:

是与本作品无关的休闲文字。有闲则读,无闲跳过。

国画的简介  国画(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薛宣林定性)。

国画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编辑本段国画的起源
国画照片集锦(17张)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甘肃永靖出上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Zui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   

蹈纹彩陶盆

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主题约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如宴乐、射礼、表祭等:一是描写水陆攻战等。如赵固出土的《刻纹铜鉴》,集中表现了贵族生活的仪礼活动。另一类是描绘水陆攻战的图象,以山彪镇出上的《水陆攻战纹鉴》为代表。其他百花潭铜壶,故宫《宴乐铜壶》都有表现战争景象的图画。这些画幅中,有水陆交战、坚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节。还有描绘水战、陆战的阵势中,表现了冲锋击杀攻坚的细节。士兵有的执剑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动。这些艺术手法,给汉画石刻、砖刻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编辑本段国画的发展 国画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
侯子墓帛画(西汉)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屺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1989年薛宣林《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提出中国画造型六要素-薛氏六法。“非笔墨”。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使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将视角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一部分美术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方法,在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的热潮。“写实改造中国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文人墨画模拟古人笔法,缺少新的创造而进行变革。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与古代画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部分了解这种变革的特点。   【起因】   封建社会后期,旧文人画家沉浸于对古人笔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脱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因袭守旧的局面限制了画家对时代生活和个人感情的表现。与徐悲鸿同为20世纪新美术变革开拓者的林风眠,从突破传统笔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写生,主张减弱“写”的用笔方法,突出“画”的自由表达特性,力图在中西绘画之间学一种新的创作道路。被推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改革】   20世纪力求变革的中国美术家,更加关注对描绘对形象具体形象特点的深度刻画,更加突出对自然景物表现的个人感受。这些创新探索,与当时中国新文学创作所提倡的“白话文”,“自由体诗”一样破旧立新,开辟了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应的中国新美术变革的道路。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新时代】   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

编辑本段国画分科教学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20世纪引人西方写实主义,强调艺术的社会宣传功能,重视人物画。1949年以后,新国画提倡为政治服务.提倡通俗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山水花鸟画因为“不能为革命服务”而受到冷遇。1955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浙美)彩墨画科升格为系,正式提出以人物画为主,以写生为主,以工笔为主”的教学方针。1957年,潘天寿任副院长,1958年,他和吴茀之等提出并实行分科教学,对“三个为主”的教育方针作了修正。这意味着重视了山水花鸟,重视了中国画传统特别是宋元明清传统――这个传统主要是由山水花鸟画体现的。在教学上,则意味着要配备和发挥传统派教师的作用:潘天寿、吴荛之、顾坤伯、诸乐三、潘韵、朱宣咸、陆俨少(兼课)陆抑非、俞子才(兼课)、李长白(兼课)等,都是山水、花鸟画家。

国画的分类

  山水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   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雄名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工笔   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   心灵感受、笔随意走 ,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   传统   中国画画龄以千年计,形成了一套笔法、构图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种风格的国画称为传统绘画。

国画分类依据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代表种类

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徐悲鸿的《泰戈尔像》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形成南北宗两大派系,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山水画主要代表:   ◆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浅绛山水

蔡彦才浅绛山水画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国画的简介  国画(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薛宣林定性)。

国画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照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强调骨法用笔、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编辑本段国画的起源
国画照片集锦(17张)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甘肃永靖出上的一件摹拟船形的陶壶,使我们如身处岸边,情景历历;还有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Zui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

蹈纹彩陶盆

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主题约可分为两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如宴乐、射礼、表祭等:一是描写水陆攻战等。如赵固出土的《刻纹铜鉴》,集中表现了贵族生活的仪礼活动。另一类是描绘水陆攻战的图象,以山彪镇出上的《水陆攻战纹鉴》为代表。其他百花潭铜壶,故宫《宴乐铜壶》都有表现战争景象的图画。这些画幅中,有水陆交战、坚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节。还有描绘水战、陆战的阵势中,表现了冲锋击杀攻坚的细节。士兵有的执剑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动。这些艺术手法,给汉画石刻、砖刻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编辑本段国画的发展 国画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

侯子墓帛画(西汉)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朱屺瞻、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李可染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 ,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在现代中国画家中,许多画家继承并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他们或以模仿、传承前代画家技巧、风范为原则,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力图变革,在保存、发展传统的同时,形成自己的风格。前者有金城、顾麟士等人,后者以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人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了一种雄劲奔放、具有时代感的新风格。徐悲鸿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融入传统的笔墨之中,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性。林风眠则调和中西,并汲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另外,陈之佛将中外装饰艺术中的色彩融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张大千借鉴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手法,创出泼彩画法;李可染受西方画写生的启发,直接对景写生对景创作;1989年薛宣林《中国画观念更新与技法新探》提出中国画造型六要素-薛氏六法。“非笔墨”。吴冠中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观念等表现中国画传统的诗情与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由过去士大夫和贵族娱乐自赏的贵族艺术转向为“民众的艺术”,由过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使中国画在题材内容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画家们将视角投向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20世纪中国画的创新与继承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一部分美术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方法,在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的热潮。“写实改造中国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文人墨画模拟古人笔法,缺少新的创造而进行变革。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与古代画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部分了解这种变革的特点。

  【起因】

封建社会后期,旧文人画家沉浸于对古人笔墨意趣的模仿,日益脱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种因袭守旧的局面限制了画家对时代生活和个人感情的表现。与徐悲鸿同为20世纪新美术变革开拓者的林风眠,从突破传统笔墨程式的角度,大力提倡到自然中写生,主张减弱“写”的用笔方法,突出“画”的自由表达特性,力图在中西绘画之间学一种新的创作道路。被推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

  【改革】

  20世纪力求变革的中国美术家,更加关注对描绘对形象具体形象特点的深度刻画,更加突出对自然景物表现的个人感受。这些创新探索,与当时中国新文学创作所提倡的“白话文”,“自由体诗”一样破旧立新,开辟了与五四新文化精神相呼应的中国新美术变革的道路。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如康有为提出“以复古为革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主张;徐悲鸿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刘海粟提出要“发展东方固有的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精英”;林风眠主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特质和意义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纾则反对革新,号召人们鄙弃“外洋新学”,唯以“古意为宗”;金城则极力主张:“宣圣明训,不率不忘,衍由旧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新时代】

  具有千年传统的中国画,经过20世纪的变革历程。在“中西融合”与“借古开今”两大创新追求的推动下,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新风格,以独特的现代品格立于当代世界美术艺术之林。

编辑本段国画分科教学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20世纪引人西方写实主义,强调艺术的社会宣传功能,重视人物画。1949年以后,新国画提倡为政治服务.提倡通俗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山水花鸟画因为“不能为革命服务”而受到冷遇。1955年,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浙美)彩墨画科升格为系,正式提出以人物画为主,以写生为主,以工笔为主”的教学方针。1957年,潘天寿任副院长,1958年,他和吴茀之等提出并实行分科教学,对“三个为主”的教育方针作了修正。这意味着重视了山水花鸟,重视了中国画传统特别是宋元明清传统――这个传统主要是由山水花鸟画体现的。在教学上,则意味着要配备和发挥传统派教师的作用:潘天寿、吴荛之、顾坤伯、诸乐三、潘韵、朱宣咸、陆俨少(兼课)陆抑非、俞子才(兼课)、李长白(兼课)等,都是山水、花鸟画家。

国画的分类

  山水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

  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雄名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工笔

  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

  心灵感受、笔随意走 ,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

  传统

  中国画画龄以千年计,形成了一套笔法、构图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种风格的国画称为传统绘画。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鸟兽、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元代有“画家十三科”,但内容相当庞杂,作为分类标准不适宜。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国画代表种类

人物画

  (1)人物画的历史进程:

  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我国的人物画,历史悠久。据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壁画。东晋时的顾恺之专尚画人物画,在我国绘画是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唐代闫立本也擅长人物画。还有吴道子、韩斡等等。都为人物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以后画人物画的画家就更多了,历代都有。

徐悲鸿的《泰戈尔像》

中国的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历代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2)人物画的画法和表现方法:

  要画好人物画,除了继承传统外,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人体的基本形体、比例、解剖结构,以及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方能准确的塑造和表现人物的形和神。 画人物有几种表现方法,各有所长,如:白描法,勾填法,泼墨法,勾染法。

山水画

  (1)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山水画(俗称风景画、风光画或彩墨画),是专门的艺术学科,历史悠久。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形成南北宗两大派系,达到高峰。自唐代以来,每一时期,都有画家,专尚从事山水画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身世、素养、学派、方法等不同;但是,都能够用过笔墨、色彩、技巧,灵活经营,认真描绘,使自然风光之美,欣然跃于纸上,其脉相同,雄伟壮观,气韵清逸。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2)山水画的组成:

  山水画的组成包括:山、水、石、树、房、屋、楼台、舟车、桥梁、风、雨、阴、晴,雪、日、云、雾及春、夏、秋、冬气候特征等。

  (3)山水画主要代表:

  ◆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清代张庚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元代汤垕说:“李思训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自为一家法。”南宋有二赵(伯驹、伯骕),以擅作青绿山水著称。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

  ◆浅绛山水

蔡彦才浅绛山水画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 金碧山水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另持一说:“盖金碧者:石青石绿也,即青绿山水之谓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谓之金笔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笔之名可笑也!”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所属分类:中国礼品工艺品网 / 书法美术作品
本页链接:http://product.11467.com/info/452043.htm
4尺斗方 国画山水 相逢方一笑 北京书画的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关于里元(个人会员)商铺首页 | 更多产品 | 联系方式 | 黄页介绍
主要经营:字画 ; 书画 ; 国画 ; 书法 ; 水粉画 ; 风景画 ; 名家字画 ; 壁画 ; 壁挂 ; 版画 ; 油画 ; 装饰画 ; 人物画
我们的经营模式是合作联盟的形式,以北京这个文化中心为基础,集中了众多当代顶尖书画名家加盟艺术创作队伍!经营产品:书法,国画,名家书画,油画,水彩画,山水画,风景画,壁挂,壁画,版画,装饰画,人物画,动 ...
我们的其他产品
相关产品分类
书法美术作品
顺企网 | 公司 | 黄页 | 产品 | 采购 | 资讯 | 免费注册 轻松建站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由企业自行发布,本站完全免费,交易请核实资质,谨防诈骗,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顺企网
© 11467.com 顺企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 粤B2-20160116 / 粤ICP备12079258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0007号 / 互联网药品信息许可证:(粤)—经营性—2023—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