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质 | 牛皮毛 | 制作方法 | 纯手工 |
纹饰图案 | 山水花卉 | 品牌 | 勒勒车 |
产地 | 内蒙古 |
简介: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辘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民族使用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通
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米多。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牧民们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解放后逐渐改用轴承胶皮铁轮。过去,勒勒车是牧民必备的家当,现已被拖拉机、汽车所代替。
勒勒车为蒙古式牛车,为草原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成为其交通必需。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早就有造车用车之习俗。凿刻在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崖上有多幅车子的岩画。据有关学者考证:“其式样与北魏车型很相似,为双辕双轮,车厢上有毡帐,可以乘坐或居住。”
勒勒车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确考。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扬赋》有"砰(车旁加贲),破穹庐"的语句。据考证,"砰(车旁加贲)"就是早期的车辆,说明秦汉之际,匈奴人就懂得造车。
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汉书》),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
历史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较多,大都擅长骑马征战,军民合为一体。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因而时常作为战车在战争中效力。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和用品。
草原之舟:从秦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Zui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制作技艺和特点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勒勒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带上篷,车厢开若船舱,"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它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勒勒车车轮高大是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轻便灵活、车轮大的勒勒车,无论是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因此被牧人誉为"草上飞"。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勒勒车通常主要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这些树多生长在牧区的山岳地带。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桦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勒勒车整个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它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的。蒙古车的车轮子一般是用六个木辋组成的,辋为弧形,衔接为一个轮子,车轮的高度为一米五,每台车共两个车轮。车轴心长达四十五厘米,外端直径约为二十九厘米,内端直径约为三十二厘米。轴条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每根长达六十五厘米左右。车轴心与车辋之间,放射状排列36根车辐,支撑车轮。车轴两端有车头,这些部件,构成车下脚。车上脚是由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辕长达四米多,期后半部分配以八至十条横撑,辕穿过约一米五的车槽。在两辕顶端系以编好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悬的横木上。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交通不发达的沼泽、草地、荒滩上自如地前进。各地的勒勒车体态构造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适合本地特性的改造。如巴林的勒勒车,辕条短、轱辘的,不易倾倒,驾驭起来精干得手,很适应本地山岭沟壑地形。
勒勒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庞大的勒勒车队都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Zui前面的叫“忙豁仑”,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联,Zui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钉铛钉铛地响,以便使Zui前面的车能够听到。有趣的是,驾驭这只好当队伍的竟然只是一人,有时是几十辆车子行至百里。为了躲避烈日的照晒,牛车的行动多半是在太阳已经傍西或日暮之前开始,行至子夜前,第二天在日出之前始,到午前停止。一般说,行程长的车队行至七天,牲畜要有一天休息。
联系方式:
地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赛宝大厦
电话:
旺旺:nmghjmgs
联系人:陶积麝
支持银行汇款
汇款成功后 可旺旺通知客服 或 短信通知() | |
中国银行 | 6013 8284 0500 0405 306 户名:陶积麝 |
中国工商银行 | 6222 0206 1300 2118 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