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 | 蒙山名茶 | 种类 | 蒙山毛峰 |
商品条形码 | 4685467 | 卫生许可证 | SP2109011050002749 |
产品标准号 | GB46879501 | 净重 | 500(g) |
保质期 | 12(个月) | 原料与配料 | 一芽两叶 |
等级 | 优级 | 净度 | 100 |
生产厂家 | 品名香茶叶 | 外包装 | 袋装 |
内包装 | 真空 | 特产 | 是 |
储藏方法 | 冷藏,避光 | 规格 | D500 |
生产日期 | 2010年4月 | 售卖方式 | 包装 |
原产地 | 四川 |
蒙顶名茶制作严格工序
蒙顶名茶的制作有一整套繁复而严格的工序,由于大都是手工茶。做茶时,要求男的不能抽烟喝酒,女的不能涂脂抹粉。如果是一排灶上五个人炒茶,还需另有一人手持毛巾,为他们擦汗水,炒茶者是不能自己动手揩汗的。
做茶的锅灶也是屋内安锅,室外烧火,防止柴烟串入。因为茶叶吸附性很强,如果违犯做茶的那些“戒条”,清香甘醇的名茶就会喝出烟酒味、胭脂味或其它异味。
制作名茶是一项十足的“手艺活儿”,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或者技术不到位,都会造成茶叶报废。
以“蒙顶甘露”的制作过程为例。
蒙顶甘露的制作要经过鲜叶摊放→高温杀青→头揉→二炒→二揉→三炒→摊放→三揉→整形提毫→烘焙→匀小堆→复火→包装,一共十三道基本工序,应当说这些工序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已有所简化。
以鲜叶摊放来说,名茶原料讲究一个“鲜”字。
从采摘到下锅,鲜叶存放时间一般不能超出十八小时,且时间越短越好。叶料不能堆,必须用篾簸轻轻薄薄地摊开。如果堆积起来,茶叶就会沤黄,不能用。蒙山茶农把这种情况叫茶叶遭“烧”了。
制作工序中Zui讲手艺的要算“炒”茶。
第一道炒称作“杀青”,把鲜叶放进温度为100℃—140℃锅内,使茶叶水气得到散发。与炒菜不同的是炒茶不能用铲子,使用的“铲子”就是五个手指。手要在锅内不停地翻、抖、抓,薅来薅去,茶香显露,方可出锅。
杀青很考手艺,如果锅温不够,杀青不透,做出的茶不仅缺乏香味,还有明显的草腥味;锅温过高,又会炒得过老,出来有股焦糊味。虽然锅温高,茶叶也烫,手指却不能偷懒,否则老嫩不匀就更麻烦。以后的二炒、三炒也是同样的道理。二炒、三炒的锅温需要降至100℃—120℃和60℃—80℃,掌握不好都会把茶炒嫩或者炒爆。杀青太嫩有腥味,炒爆则有焦味。
杀青之后是揉捻。揉捻时需要在簸箕内将杀青或炒制后的茶叶握在两手内,有团揉,有滚揉,边揉边捻,也是非常细致具体的过程。
Zui后是整形。整形时要将茶投入50℃—70℃的锅内,继以抓、团、揉、搓、撒等手法并用,反复抖、炒,固定形状,进行提毫。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手法,有的茶叶在Zui后几个环节的炒、揉、整形时,要用手掌在锅上使劲拍、压,把茶做成扁条形,比如黄芽、石花。
烘茶是用竹编烘笼进行烘焙。传统方法一般都采用棡炭烘焙,烘焙时每隔一定的时间要翻茶。一次烘焙还不行,摊放小堆后还要复烘,直到水分含量达到5%以下。有些茶看上去外形不错,但由于烘焙不到位,水分含量超标,不知底细的人买回去放不了多久,茶就变质了。因此,选购春茶时这是一个要点,如果以食指和拇指抓点干茶一捻,能捻成粉末,则茶的干度可以。如果捻成片甚至还是条形,这种茶可不能买。
制作名茶是一个非常辛勤、复杂的活儿。完成所有程序一般要数小时,有的甚至十几个小时,还要分装、保管,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由于鲜叶采摘时间和存放时间都有严格限制,遇上宜采的日子,鲜叶相对集中,做茶工人师傅便不能停下。因此,制茶季节抢时间,所有的制茶场都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有的连续几天几夜不能休息,做茶季节短暂的二十多天内,其辛苦程度实在是言辞难以表达。难怪蒙顶名茶被称作“工夫”茶,除了喝茶需要“工夫”外,融合其间的“工夫”恐怕才是它的真正含义。
由于技术的进步,制茶的方法和工艺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但对于很多人来说,感觉上始终还是不如手工茶那么地道。蒙山风景